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2006:巨额贸易顺差说明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08:51 新浪财经

  

2006:巨额贸易顺差说明了什么

新浪专栏作者仲大军。(新浪财经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仲大军,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52年生,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新华通讯社,1993年被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聘为特邀研究员,1995年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任编委,高级记者,数家研究机构特约研究员,2000年创办民营研究机构--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12月25日-12月31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仲大军。----编者按

2006:巨额贸易顺差说明了什么  12月27日 星期三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 仲大军

  盘点2006年中国经济,最值得注意的是进出口贸易。由于12月份的数字还未出来,我们先来看前11个月的情况。1-11月,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935.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8,750.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5%,进口总额7,185.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0.6%。进出口相减,实现贸易顺差1,565.2亿美元。

  11月份当月中国出口总额为958.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8%,创出口额增幅新高;进口总额729.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3%。如果12月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1月的水平,那么2006年下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可达到1.8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0%。

  今年的特点不仅是进出口贸易高增长,而且是贸易顺差越来越大,10月和11月分别创出238.3亿美元和229.2亿美元的最高记录。全年的贸易顺差分别是:94.9亿、24.53亿、111.9亿、104.57亿、130.04亿、145亿、146.1亿、188亿、153亿、238.3亿、229.2亿和230亿美元(12月份是估计数字),加起来将近1800亿美元。

  相比起2005年的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今年几乎翻了一番。而2004年我国的贸易顺差不过500亿美元,2003年才300亿美元。我国如何能在短短的两年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贸易顺差呢?

  一、70%的经济净增长被输出国外

  今年1.87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额,约占我国2006年GDP的68%,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很高。这个现象表明的还不仅是个外向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成果外流。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年辛苦为谁忙”,用学者余永定先生的话说就是:贸易顺差是资源配置放错了地方。

  贸易顺差占GDP之比是个重要数字。2004年,我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是2.5%,2005年上升到4.5%,2006年猛增到7%还要多。假如,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了10.5个百分点,那么,大约8个百分点都输送到国外去了。高增长真正惠及本国人民的可能只有剩下的2.5个百分点。这才是事情的本质意义。

  人们也可以说,输出的这7%的GDP是中国的储蓄,等于中国人借给外国人1800亿美元,等于中国向海外贷出去1.4万亿元人民币,但这借出去的1800亿美元能否安全的回到中国可就要打问号了。

  中国目前的发展方式是年年向外部世界输出资源。本来是个发展中国家,本来需要将宝贵的资源用在本国人民的发展上,却采取了一个年年向外国输出资源的发展模式。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问题。当然,中国也是一个接受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如果2006年的外国直接投资为500亿美元,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贸顺差导致的资源外流的影响。

  有消息报道,2006年11月份,日本贸易顺差猛增54%,其数量也仅有79.6亿美元,而连续创造了59个月贸易顺差新高的韩国,11月份的贸易顺差也不过是28.57亿美元。日本和韩国两个国家加起来,11月的贸易顺差也没有中国的一半。而这两个国家的GDP加起来是我国的一两倍。从国际间比较看来,任何国家的经济外溢度也比不上中国。如果我国的发展仅仅是为了将辛辛苦苦创造的国民财富送到国外去赚外汇,那么这种发展模式对人民来说到底有什么好处?

  二、中国经济是否在畸形发展?

  巨额的外贸顺差以及65%的外贸依存度,似乎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结构性的比例失衡。其实一个国家的经济也可以用人的肌体来比喻。有的人上身肌肉发达,有的人下肢肌肉发达,而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就犹如肌肉严重不对称的畸形壮汉,头重脚轻,一边胳膊粗,一边胳膊细。综观整个经济总体,大体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现象:税负重,收入轻;出口重,进口轻;投资重,消费轻。由此又出现了垄断部门重,竞争部门轻;外向部门重,内向部门轻;上游部门重,下游部门轻等等现象。

  之所以能出现这种畸形发展的状况,从营养学上讲,关键是出现了资金分配失调,也就是说,整个国家资源在各个部门的配置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调,一些部门获得了过多的营养,因此长得膀大腰圆,另一些部门由于长期缺血,只能面黄肌瘦。例如,苏州地区是一个全国招商引资闻名的大市,然而在这样一个高投资的地区,却出现了低储蓄的现象,这说明尽管外资很多,当地百姓手里并挣不到多少钱,所创造的价值大都廉价流走了。

  进出口贸易在GDP中占如此大的比重,有的学者认为还算合理,譬如林毅夫先生就认为中国的对外经济往来度还未超过当年日本和韩国的程度。王建先生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对外开放度还要大得多,发达国家要对中国转移“物质产业”,所以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和顺差额还要大得多,王建先生甚至认为203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将达到十万亿美元。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按这种模式发展,中国经济可能早就崩溃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我国的发展模式有着很多不合理的成分。

  三、再次检讨我国重商主义发展模式的问题

  我早就把中国这种发展模式称做类似传统的重商主义。这种发展模式的实质,说好听的是省吃俭用,说不好听的是压低中国劳动群体的收入水平,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实现少数人或国家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内容主要是在全球间争夺工作机会,出口更多的国内产品,从而积攒更多的外汇储备。

  要实现这种发展模式,首先有几条保障,第一是要保证较低的劳动工资,即廉价劳动力,第二要保证海外有足够大的市场。第一条我们做到了,中国有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有着保证廉价劳动力的法治环境(如城乡差别造成的农民工、工人不能罢工和谈判、工会不起作用等),特别是我国有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低工资传统。因此,改革开放几十年里,我国的工资收入一直处在极低的状态。

  这种低收入状态不仅造成了产品价格低廉,更造成了国内缺乏消费能力。这种类型的国家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将产品廉价销到国外去。所以,这种类型的国家总是有着较高的贸易顺差,有着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有着极高的储蓄率。

  但这样的国家也有着共同的特点:人民生活水平维持在较低状况,社会缺乏消费能力。这种国家可以使企业积攒起巨大的财富,可以使国家拥有强大的财政,但从发展角度讲,这种发展模式不适宜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因为这种发展模式是一种强政府、强资本、弱劳动的发展模式。

  总之,我国对重商主义发展模式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决不可能无限止地实行下去。这种承受能力主要表现在劳动群体方面,即人民大众对发展的满意度上。如果长时期使一个较大人口的群体发展不起来,那么改革便会受到质疑。

  汪同三先生等学者从纯经济角度也发现了问题,这就是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不良环链,其具体表现是:某些产能部门产能过剩,国内市场需求相对不足,迫使过剩产品寻求国外市场,造成出口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后,货币当局又不得不增发基础货币,使国内货币量增加,这就为投资过快增加提供了资金基础。由于国内收入分配存在着问题,投资与消费之间出现了比例失调,造成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宽松形成的隐性的通货膨胀压力,虽然暂时没有对消费价格指数形成上涨影响,却使资产价格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这种状况反而使某些短期有利可图的上游产品部门继续盲目投资,从而使未来出现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

  面对经济畸形发展和不良循环问题,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如调整汇率,两税并轨,土地约束,等等。但我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劳动收入的问题,低收入导致低消费,特别是导致国内大量宝贵资源廉价外流。而影响劳动收入最大的原因是劳动权利缺失。因此,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经济措施,也需要政治手段来加以保障。

  三、我国收入分配与储蓄和投资的结构失衡

  一种发展战略和政策保障往往可以使经济出现不同的结构状态。目前我国出现了投资率高、储蓄率高但消费率低的局面,这种局面甚至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未曾出现过的。

  请看下面这张图表,分别显示了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在经济高增长时期投资增长的情况。日本在1962年到1976年经济高增长时期,投资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35%之间,投资比重最高的年份也不过37%。韩国在1984年至1998年经济高增长时期,投资占GDP的比重从30%以下最高上升到39%,后来便掉到30%以下。而中国自1990年至2006年,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5%起步,最高达到48%%。日本和韩国的高投资时期只持续了大约14几年,而我国的高投资时期已经持续了15年,至今还未见到下降的影子。

  图1,中国、日本和韩国在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投资占GDP的比例

  要想高投资,必须有钱。那么让我们看看我国是谁在投资?谁有钱投资?下面这张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谁是投资的主角。上边这条黑色的粗线是企业,下面两条细线是家庭和政府。由图可以看出,企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一直在28--35%之间上下波动,而家庭和政府的投资只占GDP的5%左右。

  图2,1992--2005年企业、家庭和政府这三个部门的投资所占GDP的比重

  图表来源:国际基金组织工作论文《What’s Driving Investment in China?》,2006年12月12日,大军观察网:www.dajun.com.cn\imf.htm.

  宋国青教授曾写文章说,我国实行了8年刺激国民消费的政策,然而在这8年中,个人消费占GDP总量的比重却下降了8个百分点,而且在继续下降。看一下下面这张表,就可以知道近些年来,我国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发生的变化。1996年,家庭储蓄还占GDP的20%,到了2005年降到了16%,而企业储蓄从13%增大到20%。

  表1,1996年到2005年家庭储蓄与企业和政府储蓄占GDP比重的变化

        1996    2000    2004    2005

------------------------------------------------

家庭     20     15      16       16

企业     13     15      19       20 

政府      5      6       6        6

-------------------------------------------------

  来源: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资料库

  从此表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政府财政收入和国有企业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个人收入的比重是在不断下降的。目前,我国的家庭储蓄约占总储蓄的33%,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大约49%,政府储蓄占16%。这种变化导致我国的消费增长始终软弱乏力,人民群众缺乏消费能力,而政府和企业却有大量的钱用来开支和投资。

  自从1994年实行了财政改革之后,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一改连续十几年的下降趋势,转而开始连续增长,直到2006年,政府的财政税收仍然在大幅增长,企业和政府拿走了GDP中越来越多的部分。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消费,导致国内产品不得不大量销往国际市场。国内资源廉价的外流,既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费了国内宝贵的资源,也引来了美元贬值等国际风险。如果美元继续贬值,我国外汇储备的缩水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人民辛辛苦苦积攒的以外汇储备体现的国民财富,将在日后的国际风云变化中遭遇不测。

  另外我们再来进行一下国际间的比较,下面这张表可以看出各国储蓄状况以及储蓄结构。美国的储蓄率只有14.3%,韩国最高也只有31%,而我国2006年的储蓄率可能要高达50%。这种高储蓄率只能导致高投资和高外贸顺差,这就是今年我国外贸顺差大幅增长的根本原因。

  表2,世界各国储蓄占GDP的比重

    中国   美国  法国   日本   韩国  墨西哥   印度
国内总储蓄  41.7  14.3  20.7  25.5  31   20.8  28.3
家庭  16  4.8  10.8   8.2  4.5   8  22
企业  20  10.3  9.5  19.4  14.8   10.6  4.8
政府  5.7  -0.9  0.3  -2.2  10.7   2.2  1.5

  注:以上数字中国是2005年的,墨西哥是2001年,印度是2004年,其他国家都是2002年的。资料来源: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资料库。

  四、是谁设计了这样一个发展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收入分配的问题,我国居民储蓄占GDP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快速下降。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呈现出一个n字形的线条变化。这到底是一个正常的发展变化,还是一个不正常的发展变化,肯定社会上有很多看法。

  但我还是要指出这个严峻的事实:资本收入大于劳动收入,是我国一切经济表现的根源。而这种收入分配结构,是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过程中从未出现过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中国正在摧毁资本主义的道德底线》,难道这就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吗?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信箱:zdjun@263.net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