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稳定物价的关键何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06:43 新京报

  “稳定物价”的当务之急,在于是否能持续地、稳健地推进相关行业的体制改革。国家应当从宏观上把握,从价格形成机制入手,优化市场竞争主体,杜绝和防范部门垄断利益要挟市场价格,逐步形成竞争性的市场价格。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日前在北京召开。这次例会认为,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保持价格稳定。(新华社12月25日电)相关部门对物价的担忧不无道理

  应当承认,央行提出“保持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执行目标,是基于目前经济运行现状做出的一个理性预期。近一个月以来,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的粮油涨价幅度一度达到10%,同时山东、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的粮价(尤以小麦为最)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日前,国家统计局在其发布的月度形势报告上也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9%,食品价格上涨3.7%,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7%,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7.6%,这是自2005年3月以来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再次上摸近2%的高点。

  粮油和食品是最基础的价格,素有“价格之王”的称号。中国此前爆发的多轮通货膨胀,其初始肇因都源于粮油涨价,并进而传导到国民经济下游行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近期全国粮油和食品价格在短时间内的大面积骤然上升,引发公众和决策部门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显然不无道理。

  此次粮价上涨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然而,粮食涨价会否引起物价整体上涨,并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还需要深入到粮食涨价内部寻求其答案。

  实际上,本轮粮食涨价,直接导火索可能是来自于国际市场,而非国内。据国家农业部2006年10月《小麦市场监测信息》的数据显示,世界小麦主产国中,大多数国家受不利天气影响而减产。其中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因出现“千年一遇”的干旱,2006年小麦总产量比去年下降55%,达到12年来的最低点,直接影响世界小麦供应。

  并且,在国际期货市场的炒作下影响全球现货市场,进而波及中国。

  从这个角度上说,本轮粮食涨价是日益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上的一种正常反应。虽然,粮食和食品物价在短期内可能还会出现小幅上涨,但是如果基于此即做出物价可能持续攀升的判断,还缺乏更有说服力的佐证。同样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月报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2.8%,比前月回落0.1个百分点,基本仍延续6月份以来的回落趋势。

  虽然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PPI变动对CPI的传导作用,其90%以上要在十多个月以后才显现,但是我们似乎应该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较前些年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中国经济领域尤其是制造业领域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消化基础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杜绝和防范部门垄断利益要挟市场价格

  当然,笔者更加认同这样一种主流观点的解释:导致这次粮油涨价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为首的国家粮食收购主体,掌握了大量的粮源,同时又没能在合适时机向市场增加投放,从而在局部环节导致出现供需紧张,形成价格上涨。

  这表明,自从1998年启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失利以后,我国新一轮的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依旧任重道远。粮食市场化改革,需要形成为数众多的粮食流通市场竞争主体。但是,中储粮通过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全面掌握粮源,严重抑制了粮食民营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粮食市场主体的发育。目前,在日益强势的中储粮面前,全国大多数的地方粮库其角色持续蜕化———地方粮食流通企业只是单纯地赚一点中储粮提供的粮食“保管费”。

  当然,中储粮及时“开仓放粮”,也对很快平抑粮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令人忧虑的是,与粮油和食品涨价相比,对整体物价上涨存在同等效力的我国大多数公共产品价格,都存在与粮食类似的价格形成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公共产品都采取国家垄断的经营结构,由于垄断利益的存在,其价格都为特定垄断部门所左右。因此,这些部门均毫无例外,十分热衷于“涨价”。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总体价格水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公共产品价格水平却不断上涨,成为现在群众的重大负担。

  为此,“稳定物价”的当务之急,不在于是否能适时祭起货币政策的大旗,而在于是否能持续地、稳健地推进相关行业的体制改革。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

人民银行提出“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执行目标,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对物价稳定保持高度警惕。作为决策部门,首先要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摒弃此前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同时,国家应当从宏观上把握,从价格形成机制入手,优化市场竞争主体,杜绝和防范部门垄断利益要挟市场价格,逐步形成竞争性的市场价格。

  当然,合理引导消费者预期,防止各种非理性预期的发生,引导消费者做出自身的理性判断,不仅是当前的紧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有之义。

  □胡天翼(重庆经济学博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