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应贯穿始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 13:56 《中国金融》

  - 李军杰

  从近4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增长过快的势头得以扭转,工业、投资、新开工项目增速以及生产投资领域的价格水平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经济正在朝着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存在调控过度的危险,2007年经济可能转冷。对此,笔者认为,尽管目前调控政策效果明显,但是导致本轮经济增长趋热的部分诱因依然存在,尽管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暂时被行政性调控措施打压下去,但是如果政策力度稍有放松,投资随时可能出现反弹。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必须保持连续性,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导向的“有保有压”调控方针应贯穿始终。

  经济增长过快的势头得以扭转

  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从2006年7月份开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结束了自4月份以来逐月攀升的势头,月度增幅由 6月份当月的33.7%,逐月回落到10月份的16.8%。受投资增速回落影响,工业增速在6月份达到19.5%的年内高点以后,从7月份逐月回落,10月当月为14.7%。此外,近期的价格走势也反映了整个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放慢。 2006年年初以来,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在7月份双双结束了自5月份以来的温和增长态势,从7月份开始进入平台调整期,10月当月两指数明显回落,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5.6,比9月回落1.3个百分点,说明由于投资和工业增长速度的放缓,市场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力度减弱;工业品出厂价格为102.9,比9月回落0.6个百分点,说明由于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产能过剩进而供给增长过快的矛盾更加突出。

  随着2006年8月份以来国家对各地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的全面清理,以及10月份国务院督查组对12个省区的项目清理督查,新开工项目大量增加的势头得到了明显控制。截至10月底,城镇5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68568个,同比增加2134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呈现出逐月明显回落的态势,由1~7月份的增长19.3%持续回落到1~10月的4.4%,比2006年第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大幅回落37.6和17.8个百分点。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94397亿元,同比增长22.6%,比上半年回落了4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增速的回落为下一步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导致经济增长过快的诱因依然存在

  导致本轮经济增长过快的部分诱因依然存在。

  存款活期化和短期化倾向与巨额顺差使流动性更加宽松

  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5%,是2005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点,比9月末减少76亿元,为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出现的月度储蓄存款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储蓄存款一部分被分流到股票市场。二是一部分资金出现“脱媒”现象,即没有经过银行直接进入了生产投资领域。在整体紧缩的信贷政策调控下,许多企业面对着依然丰厚的投资利润,在无法从商业银行得到足够贷款的情况下,便直接或间接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变通融资(主要表现为民间借贷)。这种融资方式使大批社会资金绕过宏观调控的“信贷闸门”直接流入投资环节。其后果表现在金融机构的账面上是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在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企业储蓄存款(特别是活期存款)在相应增加。从10月份的情况看,狭义货币M1 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当月企业活期存款增加较多。10月末企业人民币存款余额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1~10月份企业活期存款累计增加7046亿元,同比多增6015亿元。

  从2005年年初开始,M1和 M2两条月度增速曲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槌形图,即两头尖、中间粗,换句话说是“喇叭口”,先放大,后缩小。对此,可以理解为先是大量的活期存款和现金“休眠”为定期存款,而后来(大约在2006年年初)情况发生了转变,大量的定期存款又“苏醒”了,纷纷转变为短期存款和现金流向了市场。发生这个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信贷闸门”收紧的情况下,居民定期存款被市场信贷需求激活,进入了市场流通。2006年1月份,M2、M 1增速“剪刀差”为8.6个百分点,此后逐月减少,到10 月末则只有0.8个百分点,货币流动性在持续提升。从10月份的数据看,尽管当月新增贷款锐减,仅有170亿元,环比少增了2031亿元。但是从结构上看,新增中长期贷款838 亿元,同比多增319亿元;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减少705亿元,同比多减少436亿元,很明显,近期以来贷款结构持续呈长期化趋势,新增贷款依然主要流向了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资金追逐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热潮依然不减。

  此外,受国内投资增速回落进而需求下降的影响,在出口增长基本保持高位运行的情况下,进口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10月当月我国外贸出口881.3亿美元,增长29.6%;进口643亿美元,增长14.7%,仅为出口增速的一半。受外贸“低进高出”影响,10月份我国单月顺差规模历史上首次突破200亿美元,高达238美元。1~10月份累计顺差规模达到1336亿美元,是2005年全年的 1.3倍。按照目前的趋势,全年贸易顺差很可能接近1700亿美元。考虑到美国经济有望实现软着陆,其2006年第四季度和2007年上半年消费增长不会大幅下滑,对我国出口的需求仍会相对强劲。因此,2006年年内和2007年我国顺差仍会保持较大规模,由此引起的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格局不会发生明显改变。

  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导致资源在产业之间配置极不合理

  2006年10月份,连续两月回落的国房景气指数再次出现反弹,为103.4,比9月份上升0.26点,比上年同期上升2.38点。与此同时,房屋销售价格终止了连续两个月增幅回落的趋势,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环比上涨0.4个百分点,这表明全国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抑制,房地产调控的实际效果同预期目标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在资源配置中处于核心地位,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构建和维持正常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价格形成机制直接决定了利润分配格局。11月份由

财政部发布的一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表明,房地产企业隐瞒利润情况非常严重,39家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2.22%,实际却达到26.79%,实际利润比账面利润翻了一倍,个别企业的利润率甚至高达57%。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尽管装备制造业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核心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其行业平均利润率目前不足3%。一方面是关系到国家产业安全的装备制造行业平均利润率极低,正面临被外资“斩首式”收购的危险,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坐拥30%以上的超高额利润,而且高额利润正在吸引着大量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房地产投资。从数据上看,前10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0592亿元,同比增长29.2%;完成开发土地面积18391万平方米,增长38.6%。到9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076亿元,同比增长 24.3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54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贷款余额1.38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767亿元。在主要金融机构新增长期贷款中,对制造业贷款的比重仅占10.6%,而房地产业贷款则占比为20.2%,交通运输仓储和
邮政
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基础设施行业占比为35.5%。高利润的前提是高价格,而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除垄断行业以外,不可能有竞争性的领域能够长时间维持高价格和高利润,因此,当前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不是出在市场竞争领域,而是出在价格形成领域。作为一个人均GDP刚过一千美元的国家,我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关键历史时刻,实际价格形成机制对不同产业之间资源的配置作用远远超过国家财政对“幼稚性”产业的政策补贴效应。对房地产的过度投资问题从短期看是个调控问题,从长期看则是市场资源配置的理念问题和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

  地方政府换届后投资冲动可能会重新抬头

  时下正值地方党委政府换届高峰期,换届之后,地方投资冲动是否会重新抬头,这不仅取决于各地对“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观念的贯彻落实力度,还取决于相关的财税体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等以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为导向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相关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仍需假以时日,因此不排除地方投资冲动死灰复燃的可能。

  尽管当前调控政策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尚不存在调控过度的问题,并且由于导致本轮经济增长趋热的部分诱因依然存在,因此2007年经济增长偏冷的可能性很小。

  政策建议

  笔者认为,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带有较强的扭转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目标,这种调控实际上带有部分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因此,必须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贯穿始终。换句话说,即使是对投资过快增长的调控导致了经济转冷,这也是我们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应该付出的代价,这种成本换来的是经济重新长周期繁荣的良性体制基础。如果见热则压、遇冷则放,一味地追求经济的短期平滑运行,而忽略对投资驱动型和出口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深层次体制机制的纠正和改革,则是一种典型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一次调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适时把行政调控措施上升为市场制度基础

  在“二次调控”中,直接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还是项目检查和清理政策,尽管这些政策措施带有一定的行政性,但它们是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中许多措施(例如对土地征用的改革、对环境污染和能耗的审查、对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都带有一定的形势紧迫性和历史必然性,进一步讲,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固定下来,剔除其中的权益性和应急性成分,适时提升到法律和制度层次,就会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基础和雏形。

  切忌调控政策的摇摆性

  是不是扭转经济增长方就必须要付出经济转冷的代价呢?也不尽然。问题的核心在于宏观调控政策“保”与“压”之间力度与节奏的配合技巧。在本次调控过程中,“有保有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调控方针,它是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历史任务中抽象出的政策操作指南。不能因为短期内经济趋热,该“保”的便不再“保”;也不能由于经济可能转冷,该“压”的也不再“压”,政策的摇摆性是调控的大忌。行政性措施带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应急性,紧缩性的调控政策更是如此,在经济回落到正常水平或者进一步转冷的时候,有关部门对政策的执行力度就松一些,反之在经济趋热时执行力度就大一些,这样不但不能给予市场一个稳定的政策预期,而且会导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随意化甚至产生对立情绪,此前我们已经有过类似教训。

  适当加大对消费主导型政策导向领域的投入力度

  下一步应更加突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持力度,把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从政策设计和价格形成机制层次上进行深度改革,在此基础上及时把相关的行政政策性措施制度化、法制化。就当前的形势而言,不能因为2007年经济有可能转冷,就在一定程度上松动对过剩行业的项目控制、松动对环保和能耗指标的执行力度、松动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力度,尤其是不能松动对房地产畸高价格的调控力度。与此同时,为了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回落的时机,在“保”的方面做文章,适当加大消费主导型政策导向领域的投入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教育和公共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循环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总之,宏观调控政策必须保持连续性,以转变经济增长式是为导向的“有保有压”调控方针应贯穿始终。-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