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保持价格稳定为何纳入央行货币政策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 09:37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宋焱

  “金融运行平稳”,这是25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在2006年即将结束之际,这来之不易的六个字,不仅是当前金融运行的一个安全“封印”,更是对央行一年来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一种肯定。而与以往一样,每一次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召开,在把握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同时,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在不同形势下央行货币政策的未来取向。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本次例会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的“定调”依然未变。而在货币政策措施的选择上,“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措施也依然“榜上有名”。但与前三季度有所不同的是,“保持价格稳定”今年首次被列入央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和措施之内。

  事实上,就在数天前,央行研究局课题组通过物价监测结果预测2006年CPI为1.4%,2007年CPI为2.0%左右。从这些数据来看,价格稳定的前景乐观,那么央行为何要将“保持价格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之中?“我们始终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央行行长周小川半个月前在公开场合的表示,也许有助于人们理解此次央行货币政策取向的细微变化。

  从年初以来,通货膨胀就如笼罩在经济金融上空的“阴霾”,迟迟未曾消散。为此,在前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央行领导人的言论中,央行均曾对当前经济所面临的潜在通胀压力上升风险提出过警示。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认为三季度价格水平稳中趋升。同时,投资增速反弹引起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加快推进等因素对PPI和CPI拉动作用显现,企业在治理污染、劳动保障、安全生产、职工工资等方面成本的增加等因素的存在,使未来我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不容忽视。

  对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尽管从CPI的数据表现上看,宏观经济并未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迹象,但流动性过剩的持续存在,使人们不得不警惕通货膨胀压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从金融统计数据来看,M2自5月份以来增速逐步回落,11月份M2增长16.8%,比5月份回落2.3个百分点,贷款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抑制。但从长期来看,由于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不断增加,央行被动地不断投放货币,从这一点来说,央行仍然需要关注通胀压力。“面对依然持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过早地放松对通货膨胀风险的警惕绝非明智之举。”

  市场人士认为,从短期因素分析,四季度粮油价格的“恢复性上涨”是影响近期物价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粮价上涨往往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领头羊”,而粮油价格上涨的“传染效应”无疑会对物价总水平上涨形成一定压力。一方面,粮价上涨会直接带动食品价格的上涨,而食品价格仍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最具影响力的项目。目前,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仍然较高,“十五”时期食品消费仍占到全国居民消费的40%以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收入水平的消费结构相比,我国恩格尔系数明显偏高。另一方面,粮价及食品价格上涨还会间接带动其他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造成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因此,将“保持价格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之中,无疑反映出央行对价格波动的高度预见性和警觉性。

  对于央行下一步的调控措施,有专家认为,近期保持价格稳定的压力将主要来自于价格上行方面,高位运行的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食品价格的回升、加强土地调控可能导致的土地价格上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企业成本上升等因素,均会加剧价格上涨压力。因此,为保持价格稳定,央行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流动性控制力度,防范货币因素加剧通胀压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合理引导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防范因通胀预期引发的局部价格上涨的“扩散效应”。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