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商业性评选PK损害了谁的利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2日 09:31 中国青年报

  报纸设擂选秀 企业疲于应付

  雷成

  “品牌评选?你是说A报那个还是B报那个?我们公司两边都参加了。”云南某汽车维修公司职员白女士在电话中对笔者说。

  接近年末,云南的大小企业陡然间发觉自己卷入了昆明两大报纸竞争的漩涡中。11月7日,昆明两家都市类报纸同时在头版头条推出了本土企业品牌评选活动,一个联合新浪网,一个发动新华网;一个号称“引爆150家云南标杆品牌巅峰对决”,一个自谓“云南有史以来最丰盛的品牌盛宴”。两家报纸都是广告、专题版面一齐上阵,专家、学者全来捧场。一时间,众企业眼花缭乱,一头雾水。

  一个创意,两个评选

  很快,有心人就发现,两个评选相同的,不仅仅是启动时间。

  除了措辞和名称差别外,A报的“金财杯十大兴滇品牌”评选和B报的“兴业银行杯领袖云南品牌总评榜”都设立了五个奖项。也就是说,最终评选出来的“品牌企业”各有50家之多——

  A报将评出“领袖”、“杰出”、“新锐”、“传统”、“公益”等50个“兴滇品牌”;在B报,也会有“功勋”、“卓越”、“潮流”、“历史”、“慈善”等50家“领袖企业”获奖。

  评选方式也如出一辙:通过公众提名,企业才能进入“海选”;从“百强”到前50名,全靠“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认可度”。尽管两家报纸都请来了许多“品牌专家”,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时不时地冒出来对“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品头论足一番外,专家们似乎只是在等着给最终的“50强”分配一下奖项而已。

  当然,公众为支持“心仪的品牌”,是要付出代价的。短信投票0.5元或1元一条,一次只能投给一个品牌,否则作废。免费的网络投票也有,但受到IP地址和时间等诸多限制,并且由于“公众投票热情太高”,服务器经常瘫痪。因此,两家报纸都鼓励市民发短信投票,并设立了短信投票大奖。

  如此“雷同”,当然不是巧合。事实上,两个评选是同一个创意在两家报纸各自操作下生出的“孪生兄弟”。

  与A报合作的云南某广告公司,自称最先策划了“十大品牌评选”活动。据该公司创意总监但维说,他们原本与B报达成了合作意向,并以30万元将活动的冠名费签给了金财公司。不料兴业银行半路杀出,意欲以40万元冠名这一活动。B报心动,四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无奈之下广告公司只好另寻婆家,最终花落A报。

  为争夺发行量已经竞争了好几年的A、B两报,这下子将竞争的战火烧到了企业界。在启动时间上打成平手后,两家报纸每天都用两三个版面公布最新排名情况,推出一家“品牌企业”的专访,还不时地以整版广告来吸引更多的关注。

  企业:全力以赴,两边兼顾

  或者自愿报名,或者获支持者的提名,叫得出名和叫不出名的云南企业都被列入了两大评选的“品牌企业”候选名单。据A报的一篇评论文章说,该报给325家参选企业都发去了参赛入选的通知,并给予了比较宽裕的拉票和宣传时间。

  对于两个评选,许多企业陷入了两难的窘境。某公司老总说,这类品牌评选虽然刚开始时都说“免费”,但事实上,企业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宣传和动员。而且,根据以往经验,走得越远,花钱越多,越难抽身。不参加吧,担心给竞争对手抢了机会;参加吧,劳民伤财不说,要是一边评上另一边没评上,脸面上更是不好看。只好发动员工,“全力以赴,两边兼顾”。

  这也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对策。许多企业都组织了“粉丝团”狂热拉票。有的药店在各连锁店门上悬挂了拉票布标;某通讯商订制了上百个展架,放置在营业网点店前;有的企业还制作了专题宣传片,在社区电视台反复播放。

  某汽车维修企业员工白女士说,她的公司“两边都报了名,并没有更看重哪一边”。听说要有50次以上的提名才能正式参选,“公司的退休职工都到老职工活动中心排着队打热线电话,还发动客户和各种社会关系投票。”而她与同事们每天都要发10多条短信支持自己的公司。她强调说,他们都是凭着对公司的感情“自愿参与、自发投票”的。

  像白女士的公司这样坚定的企业不在少数。据B报称,“百万民众的投票热情高涨……有多热?某手机号码每日为5个品牌投出30票,后来改为每天投50余票”。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评选过程中总有参选企业“异军突起”,一日之内票数飚升。12月19日,B报“领袖云南榜”的“黑马”是某涂料品牌。据报道称,该涂料“当日票数猛增1.5万多票,其中9成是短信,其排名也从前一天的第18位迅速上升至第7位”。

  “群雄混战”中也有岿然不动者。云南省某大型国企在两大评选中均稳居前列,但据该企业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说,他们并未刻意关注两大评选。她笑说:“可能都是用户投的票吧。我们没有作过动员,却有那么高的支持率。”她坦率地说:“这种评选我们根本无暇顾及,但结果都榜上有名。如果我们最终落选,评选的公信力才更遭怀疑呢。”

  由于不堪人力、物力的浪费,一些企业“早早鸣金收兵、不战而退”。A报的评论文章对此提出了批评:“因为他们的草草了事,‘赛事’进展不够激烈……这个事情,对企业而言,往小了说是对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对自己的对手不够重视尊重,往大了说是对自身品牌的不负责任。”

  谁受益?谁受损?

  截至12月20日,A报已经选出了前80强,投票数超过了800万;B报在“百强”阶段踏步了20多天后,累计收到票数逾730万。

  报纸上斗得热火朝天,却有普通读者认为,这只是媒体与企业的自娱自乐,与己无关。明眼的读者开始质疑两家报纸的评选是“一场闹剧”:“不就是花钱买个头衔吗”,“要是选出来的结果不一致,到底听哪边的”。更有较真的读者根据票数为两家报纸计算起了收入。

  网友老皮在A报的网络论坛上发文质问说:“某些上榜企业是闻所未闻的。某些产品,广告打得山响也不见旺销,居然榜上有名。这样的评选不能不让人深思……”

  有人认为,没有权威机构的价值评估,没有第三方数据支撑,评选结果将是苍白无力的。单纯以公众支持率来衡量品牌地位的评选办法与娱乐圈的“选秀”没什么两样。不少受访者认为,两个评选的“标准”都字词含糊,大而化之:“既然是兴滇,而且还是领袖地位,这些品牌的评选总得有几条强硬的评选标准吧?”

  近年来,各种名目的商业性评选活动泛滥,“乱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去年,B报就在本土企业家中评选出了50位“领袖滇商”,正是受此鼓舞和启发,才萌生了进一步评选“领袖品牌”的创意。

  泛滥的商业性评选给少数急功近利的企业创造了成名的捷径,也让一些脚踏实地的企业疲于应付。上述大型国企的中层管理人员说,该企业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各种“评选组委会”的邀请电话,从全国各地打来,“如果我们全都参加的话,我们公司只能专门设立一个部门,飞来飞去领奖了”。她透露说,有的电话中索要的“宣传费”可以从5万元一下子降到5000元。

  有识之士撰文指出,缺乏规范的商业性评选活动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挤占了有限的公共资源,干扰了公众的正常评判和社会价值标准。

  有专家说,社会公共评选授予权是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媒体如果滥用,最终会损害自身的公信力。

  本报昆明12月20日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