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谁在制造地域歧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 10:56 人民网—华东新闻

  汪晓东

  ●消除城市中的不和谐现象,需要城市管理人员检视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检视自己对外地人的观念和情感

  有的城市拟对外来的小摊小贩采取限制措施,以抬高进入的门槛,减少“低素质”人员,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此事一经披露,有关部门即予以否认,表示“外来工和本地人的工作机会是平等的”。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说法。

  假如把外来人员与“低素质”画等号,让人心惊。尤其是对那些在城市谋生、为城市建设出力流汗的农民工而言,这样刺耳的字眼一定让他们如箭穿心:原来,在某些人看来,自己竟是城市文明的拖累者!

  记得去年曾有人提议:特大中心城市应设置人口准入制度,防止“低素质”外来人员的进入。此论一出,立即招致很多非议。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域歧视”。这种社会心理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社会文化根源。这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的流动日益频繁。在很多城市,地域歧视有明显转变,“乡下人”、“外地人”这样一些带有歧视性质的称谓已不大听到。

  当然,作为一种世俗偏见,地域歧视不大可能在一夜之间消除。因为,城乡和地区之间的鸿沟是造成这种歧视的根源,只要鸿沟还存在,地域歧视就有滋生的土壤。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就一定无所作为。消除地域歧视,很难对普通城市居民过分强求,但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态度应当是鲜明的。只有政府做到一视同仁,才能要求普通城市居民转变观念,善待外来者。

  的确,相当一部分城市流动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也不熟悉城市管理的规章,他们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包括衣着打扮等等,都与城市居民有很大的不同,有些方面甚至格格不入。在一些人看来,这大概就是“低素质”、“不文明”。一些外来流动人员到处设摊、无证经营,无视城市管理的规则,也和少数外来人员不无关系。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是简单地设置障碍,而要营造友善的、平等的环境,以影响他们的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不能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歧视甚至“敌意”的环境下。否则,他们中就会有一部分人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进而给城市管理造成更多难题。

  前段时间,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的一番话让人很是感动。他说,小商小贩应该是城市多样性的一部分。小商小贩必须遵守一定的秩序——到高架桥上摆摊肯定是不行的。不过,我们的城市应该宽容,应该让他们有合理的分布,给予更多的引导。

  某种程度上,流动摊贩、跳蚤市场本身就是城市的活力所在。据说,在国外一些大城市的特定地段,每逢周末,小商小贩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摆摊。而在我们一些城市,却不止一次地看到城市管理人员与外来流动人员之间上演“猫捉老鼠”。消除这种城市生活中的不和谐,需要城管人员检视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检视自己对外地人的观念和情感。如果本身就心怀歧视,那么,怎么能期待他们在外来人口管理方面有什么创新举措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