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入世5周年国资大变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 13:49 上海国资

  成为WTO成员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锁定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并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尽管加入WTO只有5年,但是凡是受WTO规则约束的领域——贸易、与贸易相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改革的进展都令人鼓舞。”WTO总干事拉米评价。

  5年来,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努力有目共睹: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和规范,并按照承诺逐年降低了关税、在2005年完全取消了进口非关税措施、放开外贸经营权、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认真履行透明度义务、按WTO规则和中国的承诺清理了中央和地方的法律法规。

  WTO规则就是“三化”:一是自由化,其基本宗旨是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二是公平化,反对歧视性贸易;三是公开化,经济政策与决策必须透明、开放、民主。在这5年中,面对这“三化”带来的新环境、新规则,国有企业从数量上到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和公司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入世推动国企改革

  正如龙永图所说,成为WTO成员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锁定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并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而加入WTO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而言,更是一种强烈的推动器。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规则相一致,入世的规则即是一视同仁。可以说,加入WTO既是对国有企业既有体制的一个重大冲击,又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再生的机遇。

  国有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养成的管理低效、经营粗放以及体制痼疾。加入WTO以后,这种外部环境的巨大变革,实际上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得政府可以重新调整和定位与企业的关系,特别是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这些都有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

  加入WTO以后,那些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与市场经济规则格格不入的政府干预和管理手段都不得不取消,从而有利于政府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水平。

  在取消计划经济形态下的政府关怀后,那些与我国资源禀赋不符的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将不具备自我生存能力,必然会面临困难,这些也为政府提供了有效退出这些领域的机会。因此,加入WTO将有利于加速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从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比较优势原则来发展国有经济。

  此外,加入WTO也促进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今后的发展要纳入大的市场经济这个体系而且还要按照这个规则来办事,除了要建立最起码的法人制度以外,企业的经营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这三个机制需要更加完备,使企业能够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国企质量显著提高

  与5年前加入WTO时相比,我国国有企业质量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中小国有企业的退出以及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组建,而国有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也越来越高。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国有企业总数17.4万家(不含金融企业),拥有资产总额为166709.6 亿元。而到了2005年,仅1446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年末净资产就达到198046亿元。国有企业呈现比重下降但实力不断增强的特点,其资产主要集中于能源、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上,2001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2811.2亿元,国有企业的平均资产报酬率只有3.3%,低于一年期贷款利率两个百分点。而到了2005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万亿元,实现利润9047亿元,其中100多家央企实现利润6413亿元,占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7成以上。

  截至到2005年底,1446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占全部企业集团总数的50.8%;而从资产规模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占全部企业集团的85.8%,经营规模占79.6%(见表1)。我国内地进入2005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5户,全部是国有企业。

  与此同时,2005 年2845 家企业集团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0391亿元,其中,8成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赢利,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769亿元,占总数的84.4%。其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依然是税收的中流砥柱,2005年实现税金占全部企业集团总量的87.5%。(见表2)

  制度建设重大变革

  在加入WTO的5年时间里,不但国有企业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

  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在于产权制度不合理,包括:资产不真实,归属不清晰,国家股一股独大,所有者不到位,权责不明确等。正因为产权制度不合理,才导致了政资不分、政企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等种种积弊。

  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方面,有关数据显示: 2004年,占全国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下同)净资产66.9%的2903家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已有1464家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制企业,改制面为50.4%;小企业“改制实施面”达到85%;中型企业介乎其间。国有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1000余家,其国有权益和实现利润分别约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17%和46%左右。

  在国有企业的公司法人治理方面,国有企业也有多方面的成就。2003年3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意味着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最终确立。宝钢集团、神华集团等多家企业相继建立和完善了董事会。2003年起实行全球高管招聘;实行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开始运作。(详见下文《国企初建现代企业制度》)

  国资调整目标明确

  加入WTO的5年,也是国有企业加快其参与市场化进程的5年,接下来的时间,市场化仍是主旋律。

  11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会议所研究的内容,包含了今后国企改革的四大走向。

  走向一: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国企数量力求“少而精”。国资委将力争用几年的时间,在中央企业形成80家到100家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有较强国际

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走向二:股份制改革提速,实现国企股权多元化。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同时发行上市。与此同时,一批中央企业已经上市或正在进行上市的准备工作。近年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迈出新步伐。仅2005年,约有50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布

股权分置改革方案,70多家中央企业开展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走向三:大型企业调整重组,中央企业做强做大。10月下旬,8家中央企业完成新一轮兼并重组,国资委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企业数量由此前的165家降至161家。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国资委将通过推进股权多元化、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措施,推进中央企业的重组和结构调整。

  走向四: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家将分享企业利润。早在1993年,我国就提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概念。进入2006年,相关部门加快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步伐。今年9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研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在实践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开始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其中北京市对所出资企业的收益收缴已全面推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