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徐刚:中国ODI将改变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 13:20 《新财富》

  2004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开始高速增长,并有可能在未来5年内超越或接近当前600亿美元的中国FDI年流入量。伴随着中国ODI的崛起,不仅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率高企、货币政策环境复杂、投资周期性波动较大、投资效率不高等情况将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由此受惠的东亚、非洲和独联体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源泉,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将被打破,中国的ODI,将成为一个比“金砖四国”影响更为深远的全球投资故事。

  徐刚/文

  中国ODI崛起

  ODI是海外直接投资(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的缩写,与它相对应的是FDI(外国直接投资)。实际上二者说的是同一个事情—全球资本流动。从资本接受国的角度看资本流入是FDI,而从资本输出国的角度看资本流出就是ODI,有时也被称作outward FDI(外向型FDI)。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一直是FDI的接受国,我们对FDI既不陌生,更不反感,众多地方政府和企业还在竞相吸引FDI。在早期资本匮乏的中国,FDI对推动经济的增长功不可没。

  情况正在不经意中发生变化,中国从一个完全的FDI接受国,逐渐转变为ODI的输出国。几个世纪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独有的资本输出能力,开始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展现。资本输出,从而带动产品、技术、人员、制度的输出,将对资本输出国自身的经济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传统的、局限于投资消费出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将不再适用于大规模资本输出的环境中(美国经济减速与道指连创新高的背离是这一现象的典型表现)。

  中国的ODI,将重演日元升值之后日本的大规模海外投资扩张,将再现

二战之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对本国产能的消化,甚至使人联想起200年前,英国对印度、非洲、中东、东南亚乃至北美的投资。由此上溯2000年,整个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历代北方政权对南方的持续投资。中国的ODI,将续写这千年的故事,颠覆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并彻底改变中国经济的内在结构。

  中国的ODI,2005年只有FDI流入量的1/5,规模还不大。但是,中国FDI流入量达到目前每年600亿美元的规模,用了近30年的时间,而中国的ODI却有可能在未来的5年时间内就超越或接近这一数字。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ODI,将成为一个比“金砖四国”影响更为深远的全球投资故事。

  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推动ODI成为历史的必然

  大规模对外投资,是发达国家的标志。中国ODI崛起,却有其独特的背景。

  中国的外汇储备在今年10月超过了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这么快,与外贸顺差不断增加有关,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关,但根本上,是缘于国民的高储蓄率。中国当前的高储蓄率,有两大深层次原因,一是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收入向富人倾斜;二是老龄化提前降临,二者都推动了储蓄率的上扬。高储蓄率压低投资成本,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扩张,形成巨大的产能,像黑洞一样吸收着全球的总需求,令中国的出口迅猛增加,从而带来大量的外汇储备。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为宏观决策者的一块心病。

  长远来看,央行掌握的巨额外汇储备,是全体国民省吃俭用几十年的储蓄,是要在将来发挥保障作用的。若干年之后,老龄化降临中国大地,劳动人口的供养比大幅度提高的时候,以外汇储备方式放在海外的这些债权,是要收回来的。

  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回报率低。面对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这笔保障金贬值的风险还相当大。顺差,本来代表一种债权,是贸易对象方欠下的一笔债务。在殖民时代,意味着黄金、白银等财富的实际流入,来补偿这种债务,达到平衡。现在,顺差只是一个数字,其实际的财富价值可能因为汇率变化、本币升值而大幅度贬值。

  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幅度超过10%或20%都是有可能的。如果人民币汇率从目前的7.9元/美元左右升到6.5元/美元,目前的8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有可能缩水掉1.5万亿元人民币,全国人民人均损失1000元。

  作为一种战略性的未来保障性储蓄,不但要避免贬值,还要提高投资回报。因此,中国的外汇储备必须寻找美国国债之外的其他出路。目前,世界上投资回报率较高的是发展中市场和新兴市场,尤其是针对它们的实体经济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给跨国公司们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据美国商务部调查,在非洲进行项目投资回报高达36%,在亚洲为16%,全球平均为14%。这样的投资回报率,与投资美国国债相比,显然更有吸引力。显然,中国的ODI兴起,是特定的国内、国际环境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利用好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扩大对外投资,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设厂,为中国经济体系提供更充分的市场和资源保障,应该是今后中国的一个长期战略。

  鉴于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势迅猛,有人估计未来几年外汇储备很快会在目前基础上翻番。如果鼓励境内企业将未来新增加的1万亿美元外汇陆续用于ODI,中国的ODI规模将迅速与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规模相匹配。

  对既有世界经济秩序的颠覆拉开了序幕

  近期的海外经济评论普遍预期,在未来美国经济减速的全球环境中,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将独立肩负起全球增长发动机的角色。真正能牵引未来全球增长的力量,来自中国ODI的崛起。

  发展中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从2001年开始,都是逐年递减,其走势处于从属地位,与发达经济体的FDI走势相关。情况在2004年开始变化。按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数据,当年发展中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超过200%,而世界FDI流出仅增长45%。2005年,这种趋势发展到全球资本流出下降4%,而发展中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继续增长4%。

  正是中国,启动了2004年以来的发展中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潮。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高涨,尽管比重还小,但高增长的迹象已经出现。2005年,中国的ODI继续爆炸式增长,按UNCTAD的数据,增幅为528%。中国的ODI增量,是当年发展中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增量的2倍。按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也增长了123%。

  我们认为,低利率、高流动性和良好的投资回报,继续推动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FDI,将不只是短期的前景。从未来几年看,产业的转移还在继续,由此将带来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蔚然成风,同时,还伴随着从全球金融衍生工具中获利回吐的大量资金推动。从FDI流入端来看,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的流动,对尚未进入世界经济循环的不发达地区,包括亚洲、非洲的许多国家,都是十分有利的。

  伴随着中国ODI的崛起,以往国际列强们曾经施加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上的枷锁,已经不再成为多数落后国家发展经济的致命障碍。全球经济将逐步从不均衡走向均衡。美日欧发达市场将不再是全球经济唯一的主导力量,受惠于中国ODI的东亚、非洲和独联体的经济发展,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源泉。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必将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被重建。

  一箭双雕:疏解国内矛盾和贸易摩擦

  从中国国内角度来看,ODI既为解决矛盾而生,自然会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第一,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率将会得到改善。对海外(尤其是新兴市场)的投资,将有助于分流高储蓄率对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过高压力,避免投资率的持续上升,将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GDP中的比重保持在更可持续的水平。

  第二,迅速改善货币政策环境,逐渐释放升值压力。外汇占款带来的高流动性已经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而目前外贸顺差与瞄准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投机热钱,已经形成一种难分难解的关系。今年10月份,外贸顺差达到创纪录的238亿美元,预示着未来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有变本加厉的可能。通过ODI,相当于改变了中国流动性水池只能进水不能出水的状况,形成一个流动性向外的出口,这比现在只能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要有效得多,空间也大得多。

  ODI将一部分本土产能转移出去,有利于解决贸易摩擦的问题,这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顺差过大的问题,升值压力的问题,将逐渐因此而解决。

  第三,中国经济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引发的周期波动将会被逐渐熨平。以往一轮高投资之后,国内市场对产能的消化需要较长时间,导致市场价格回落、投资回报下降,投资的起落波动大。现在,不仅消费品能够依靠价廉物美在全球拓展市场,化解产能增加与国内需求增长不同步的问题,ODI的兴起,还能对近来投资的重点—投资品行业的出口带来强力拉动,对投资品行业的产能化解发挥积极作用。投资周期被进一步削峰填谷,经济增长更加平稳。

  第四,加强中国投资的可持续性,改善科学发展的基础环境。通过ODI释放资本面临的过度的投资压力,国内投资的快速增长更具理性,投资效率的提高才具有市场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可推动本土的产业升级,培育科学发展的市场环境。

  泛亚非地区ODI带来的投资机会

  伴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加快了投资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脚步。投资领域由窄到宽,由小到大,多元化投资格局已初步形成。投资领域由过去贸易为主转变为以生产加工和资源开发为主,投资领域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开发等多个方面。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标志的对非投资启动,不仅掀起了一波中国对非投资、合作的狂澜,也将成为世界各国竞相考虑对非投资的一个起点。11月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以8亿美元收购南非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1.13%的股权,正是其中一桩里程碑式的交易。

  对非合作是中国企业、投资者不可多得的黄金机遇。对非洲投资、援助、项目承揽,可即期产生对相关行业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强势拉动,表现抢眼的将以投资品行业为主,长远来看,对消费品行业、服务行业的拉动也将十分引人注目。而以往被看成典型周期行业的钢铁、机械等,产能的海外释放已经走在前面,其周期性将会逐渐削弱。新兴市场由于中国ODI的高增长,有可能使钢铁、机械这些国内周期性行业转变成全球性的高增长行业。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xincaifu@p5w.net。(《新财富》2006年12月号最新文章)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