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消灭贷款潜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 13:19 中国企业报

  □相晓冬/文

  一个既符合转型发展规划又符合农行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的企业,却因为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先出具贷款承诺书后却迟迟不兑现贷款的这种出尔反尔的失信行为陷入资金困境。

  正如张玉森所言,“如果没有银行的贷款承诺函,国家不会往这个项目投入1700万国债资金,地方不会补助110万资金,阿森乳业也会根据自身的实力稳步发展,更不会把几个好项目被迫卖掉来填这个资金缺口。”令他难以理解的是,对于银行这种最应该重视信用的金融机构,怎么能说变卦就变卦?

  法律界专家已经指出,承诺函本身应该已经和阿森乳业之间形成了一个要约,带有法律合同的性质,因此,农业银行方面这种先承诺而又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应该为阿森乳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国家巨额国债资金可能造成的呆坏死结果而负责。

  平心而论,这一案例反映出的问题绝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拷问的是银行这种金融机构自身的信用问题。这种信用问题不仅发生在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中,而且也表现在银行和储户之间,一个案例是,银行工作人员由于多找给储户钱而动用法律武器以追回余款,而却忘记了自己面向消费者挂在柜台前的“现金离柜,概不负责”。

  类似的一个案件是,山西某县城的农业银行,拖欠一个酒楼60多万元的吃喝款长达近10年。而近日发生的储户状告银行31日不计息的案件固然以储户的败诉告终,但银行的这种漠视储户利益的行为却引起舆论的普遍反对。显然,这种仍在各地不时上演的银行失信问题已经日益不得人心。

  更深的原因则是,银行对外的一些原本正常的业务关系,已经被贷款资金供需之间的不平等所异化,从而形成了放款、贷款业务的种种“潜规则”。由于企业普遍缺乏资金,而银行的资金又属国有,于是,一些银行的“内部人”便设租寻租,以给企业贷款为由牟取个人利益。

  具体到这个案件中,当事人张玉森的透露已经是这种“潜规则”的最好注脚——“银行之所以不履行贷款承诺的原因是银行内部的个别人欲壑难填,故意刁难,强行压着阿森乳业的材料不上报。”

  于是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本应该最具公信力的银行却最终失信了,此前出具的贷款承诺书被银行自己践踏为一纸空文。而实质的问题则是,“县官不如现管”的寻租“潜规则”吞噬了银行的信用,掌握贷款报批权的内部人的私欲透支了银行的信用。

  这种失信直接造成了阿森乳业巨额的投资负担,而且在这条产业链条上聚集的大量农民和下岗工人就业与生计也必然伴随着阿森乳业一同陷入困境,银行的失信行为对国计民生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显而易见,银行的这种失信已经对营造

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产生危害。

  如果上升到国家利益的高度,这种失信已经不单纯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而且是一个危害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的法律问题,对此,只有从金融反腐败和破除银行垄断的根源上消灭这种普遍存在于银行业内部的失信行为,才能彻底扫除束缚企业持续发展的羁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