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我们敢不敢让顾雏军把故事讲完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 11:22 新快报

  邓海建

  12月17日《北京青年报》消息说:证监会回应顾雏军“举报信”,称对科龙电器的立案调查“完全符合规定程序”。

  顾雏军案已然超越了中国资本市场秩序之争的框架,而几乎成为经济领域的一次公共事件。证监会只能从程序正义上给此案一个合理的出口,至于“故事”本身可能关乎资本市场的、权贵经济的、法律底线的等等宏大命题和细节逻辑,是一纸“回应”解决不了的。

  有一个倾向让我们备觉犹疑———为什么顾雏军在既定事实面前一直有强烈的话语表达欲望?为什么这种表达欲望屡屡被钳制被消弭?一个被正在审理的案件,一个事关重大的嫌疑人,在和司法机关“亲密接触”的事实语境下,何以需要“一份长达15000多字的举报信”在庭审之外表达立场呢?

  顾雏军的举报信,在公众的视野里,也许“玉石俱焚”的标本意义要远甚于“救命稻草”的意义。毕竟,“郎顾之争”业已成为一个标志性历史事件,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轰轰烈烈的“精彩部分”,今天,顾雏军竭力想要讲述的“开头”和“结尾”,也许很多人不用他说也明白其中的八九分,不外乎权力和资本欲说还休的丝丝缕缕。

  从法理的视角来看,他有检举的权利,他也有公开更多真相的权利。顾雏军在法庭上对其涉案事实的陈述中,不断提到一些政府机构甚至官员的名字。也难怪一位长期关注此案的法学界人士说,“这些名字就是顾雏军进军

资本市场的一盏盏绿灯”,那么,这些“绿灯”是如何“打开”的?成本几何?还有几多“绿灯”被“风平浪静”的资本市场所遮蔽?……这些才是我们真正关注的焦点。

  眼下,顾雏军是把这个时代“经济与法的博弈”放大到个人命运的背景下去让我们考量,或者憎恨或者悲悯,有一些“伤口”早就是我们可以想见的:譬如,一般市场体制成熟的国家养成一个亿万富翁平均需要几十年,而我们却只用了短短十年。于此,我们的财富配置又有多少经得起法律、社会和历史的甄别呢?资本市场的“空手道”和资源的“乾坤大挪移”真的与我们切身利益无关紧要吗?顾雏军的“故事”看来注定要展览我们的“伤口”了,只看我们有没有勇气和底气去听。

  其实,顾雏军该当何罪,法院自有公正判决。但我们还是希望“让他把‘故事’讲完”,这不仅是出于一种法理层面的正义、公平,更多是冀望于借着这个“故事”去反思法定中国资本制度的现实之惑、登堂入室的跨国中介机构是否南辕北辙、

证券监管机构是否成了监管稻草人、地方政府在引资洪流中有无底线下行为等等。

  当顾雏军的“故事”牵涉的元素日益庞杂,或许也预示着此案的“司法环境”越容易受到其它力量的影响。这,对我们又是另一种考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