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消费需求逐步改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 16:1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需要做的,不是强求消费和投资比例的改变,而是使增长成果为更多人分享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表明,2006年11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822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14.1%;1-11月累计总额近7万亿,同比增长13.6%,与前10月的增幅持平。有报道称, 200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实现十年最大增幅。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统计指标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与居民消费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加快,也就意味着居民消费支出在持续扩大。而最近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又在下滑。于是有评论认为,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大力启动国内消费需求的措施已经产生一定效果,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向好的方面发生改变。众所周知,中国储蓄率偏高,导致投资增速大大高于消费,GDP中最终消费的比例偏低,2005年已经降到52.1%。消费需求增长加快,是大家都期盼出现的局面。

  消费需求的状况确实在改善,但不像数据显示的那样快。促成这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显著上涨的原因中,有一部分是短期因素——食品价格的突然上升。统计数据显示,食品价格指数的涨幅从8月的1.4%上升到了11月的3.7%,而人们的切身感受更为明显,粮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因素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吃的商品增长较快,二是农村地区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加快。

  11月,限额以上批发和

零售业吃的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0.0%,而去年同期只是12.5%。食品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占很大的比重,在农村居民家庭中占将近一半,而在城镇居民家庭中占三分之一以上,而且食品消费基本上是刚性的,因此价格上涨立即导致了消费量的增长。这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更大,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5%,比去年同期的10.9%提高2.6个百分点,而城市零售额的增幅没有这么大的变化。因此,消费品零售额的加速上涨,是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被动承受了通货膨胀的后果,而不是他们的消费倾向有所提高。今年1-11月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为13.6%,而去年同期也有12.9%,扣除价格上涨的因素之后,两年之间基本上没有变化。

  与上年比较,消费需求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变,但放到更长时段去考察,则可以看到消费需求正在逐步改善。2003年之前,消费品零售额的实际增长率在9%以下,2004年提高到10.2%,2005年进一步上升为12.9%。从这个趋势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消费需求的变化较平稳,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不可能迅速提高,今后几年仍然会是投资引领经济走向;第二,随着投资和GDP整体的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将提高,消费支出将稳步增长,逐渐成为主导经济走向的力量。

  在现阶段,消费率较低、储蓄率偏高的状况有其现实合理性,这既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因为社保等公共品的提供不足,这决定了很多人需要为未来进行储蓄和投资。在这样的阶段,维持健康的、较高的投资增长率有一定合理性。我们所需要做的,不是强求消费和投资比例的改变,而是使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成果能为更多人所分享,能为更多人提供未来的保障,具体的办法就是扩大就业、改善收入分配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