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中国需要时间的改革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 1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能过于开放资本市场以及允许外资不受限制的并购

  在保尔森的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之前,中国政府批准了这位美国财长的前东家高盛收购中国食品企业双汇,此前,广发行的境外投资者选择了花旗。但是,保尔森这次带来的单子更多,他以国会压力的名义要求中国更开放,特别是资本市场开放。

  近年来,美国以巨额赤字不节制的印刷美元,奉行低利率政策,制造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美元泛滥。一方面,美国住房价格不断攀升,刺激了美国人大量借贷消费,中国等世界工厂源源不断地向美国出口商品,吸收了大量美元顺差,导致的新兴市场的繁荣,制造了全球性通胀。可以说,“金砖四国”股市走牛以及普遍通胀的推手是美国。

  在此过程中,中国全球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引起西方国家的警惕。美国陷入伊拉克泥潭后,美欧政治分歧开始弥合,双方对中国同样的巨额贸易逆差感到担忧,已经协调对华经济政策,态度趋硬,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欧盟主要是对华商品设置限制,而美国则以贸易和

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压中国开放资本市场,布局长远。

  在中美经济关系中,中国其实处于利益受损的一方。中国低廉商品的背后是低廉的能源、人工、资金等要素成本,如果说人民币被低估了30%,那么,美国消费者就是一直以30%的折扣购买中国商品,据说中国商品每年为每个美国家庭节省了300美元,也减缓了美国的通胀压力。如果低估30%,中国用巨额外汇购买美国国库券时相当于多付了30%的钱,也就是说,中国还向美国输出大量廉价美元资本,即穷人帮富人搞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美国的资本流向全球,尤其是石油、矿产等大宗期货市场投机,甚至被怀疑操纵世界油价,各国火热的地产市场也活跃着美国的资本,现在,轮到了投机流动性过剩推动下的全球股市。

  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中美有共同的责任。一方面,中国要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提高要素价格;另一方面,美国也需要改善其国内经济政策,并开放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实际上,一直在利益流失的中国比美国更有理由改进目前的失衡,只不过受制于国内错综复杂且规模庞大的难题,这需要时间。但是,在这一“需要时间”改革的过程,中国不能过于开放资本市场以及允许外资不受限制的并购。在美元处于贬值趋势中时,中国需要加大对外资并购的限制,即使不是战略性的行业资源,防止资产的流失。中国拥有的是美国纸币,但是美国公司拥有的是中国的大量资产,何况,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已经是最开放的国家之一。其二,资本市场更不可开放过大。在美国最强大的产业——金融产业面前,中国的资本金融公司和市场落后他们至少百年。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构建一个完善的框架之中,且强大的流动性过剩将导致这一构建过程很容易产生泡沫的危险,美国资本正在世界各地投机,如果开放过大,会使得这一改革过程更趋复杂和难以监管。

  对美国说“不”,并不代表中国不需要开放,相反,中国现在最需要和最紧迫的是对国内市场的开放。在中国的转型经济期间,中国工业商品价格是市场说了算,但是,中国劳动力、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价格改革却很缓慢,正因此,才导致了中国的经济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国家财富流失。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开放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这可以缓解

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少贸易顺差。

  我们也必须看到,代表美国公司的美国政府以强大的压力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但是,却没有人代表中国民间资本要求政府开放被垄断的市场。中国民间经济在强大的国有和外资部门的双重压力下活力渐失,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下降为2350万户,6年间净“缩水”810万户。因此,在中美两国建立经济战略对话机制的同时,政府也应该建立民间产业界和政府对话的机制,听取民间的要求和建议,否则,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将会比较缓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