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中国:世界稳定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 03:42 21世纪经济报道

  计秋枫

  五年前的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WTO,尽管在此之前已经发生过太多的争执、担忧与期望。而且十五年的“入世”之旅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无异于对耐心的一种极限体验。

  回顾五年的世贸生涯,再看今天越南的“入世”,我们已经可以初步看到现存的国际贸易秩序对于中国等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要在战略机遇期里顺利实施国家战略,必须有一个稳定、宽松、顺畅的外部环境。2005年9月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主张,即反映了中国对待国际事务的基本立场。中国希望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中进行经济建设,中国不想去挑战包括WTO机制在内的现存国际秩序,而是将致力于促进现存秩序更和谐、完善地运行。

  然而,中国追求的和谐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像幽灵一般飘荡着的“中国威胁论”。1990年由日本学者村中友秀首先提出的“中国威胁论”,时时被国际上的一些势力拿来渲染,而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似乎给“中国威胁论”添加了证据。对这种莫须有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予以坚决的还击,一再宣称中国的发展不会给任何方面造成任何威胁,世界的稳定与和平是中国追求的最大利益。

  但仅仅是雄辩的言辞还不足以正本清源。三年前,中国提出“和平崛起”的口号,强调中国将“在和平中崛起”、“和平地崛起”、“为了和平而崛起”,但国外的一些势力却故意淡化“和平崛起”中的“和平”层面,反而抓住“崛起”一词大做文章。

  因此,中国必须以更多的实际行动来昭示自己的和平外交主张。近年来,中国已相当成功地树立了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所有事关世界局势稳定和安全的问题上,中国都采取积极的参与和合作姿态。在反恐问题上,虽然中国并不完全赞同美国方面含有双重标准意味的一些做法,但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行为的立场始终坚定不移。在防扩散问题上,中国积极推动国际防扩散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尤其是在朝核问题上,中国作为朝鲜的友好邻邦及

六方会谈的主办方和协调者,发挥了任何国家都难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为避免朝核危机完全失控做了大量令全世界称道的工作。

  中国的负责任还体现在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加大投入国际维和,及国际救援等活动上。仅就联合国会费交纳来看,中国从未拖欠过会费,且会费额度从2000年的0.995%上升到2006年的2.053%,在联合国所有的成员国中列第9,在发展中国家中列第一。在联合国维和行动方面,中国派员参与的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尤其是从2003年起,中国的参与力度大大加强;迄今为止,中国已参与了联合国16项维和使命,共派出军警及民事官员6000多人次,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首位。

  在国际救援方面,近年来中国对多次国外重大自然灾害都提供了不遗余力的援助,往往涉及数百万、数千万乃至近亿美元的赈灾物资和款项,仅2005年一年,中国就向亚洲、非洲、美洲各国(包括美国)提供了26笔人道主义援助,总额数亿美元;此外,2001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救援队连续5次赴国外参加医疗救治等工作,包括2003年的伊朗7.0级地震、2004年的印度洋地震海啸、2006年5月的印尼6.2级地震等。

  中国的对外合作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大国合作,也包括地区和周边合作,还包括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一

  在大国合作领域,对美外交是重中之重。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5%以上,如此巨大的经济往来,决定了中美关系以合作为主。当然,中美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中国因此也强调“和而不同”是“和谐”的一个重要侧面。中国在关切中美合作的同时,对于美国过度的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行为,也进行有节制和有效的抵制。在新世纪最初的6年里,中美两国经历了从“战略竞争对手”到“多面向合作伙伴”再到最近时期重新构建“平衡的伙伴关系”的几个阶段,中国在“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原则、不失灵活”的总体方针指导下,较好地把握了中美合作的大局。

  相比于中美关系,中欧合作发展得更顺畅些。中欧贸易持续增长,2005年的贸易总额已突破2000亿美元,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此外,中国与欧盟在国际问题方面有许多共同语言,都主张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力争建立民主、平等的国际关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2003年中国与欧盟决定将全面伙伴关系升级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4~2005年的“中法文化”、2006年的“中意文化年”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增进了中国与欧盟各主要国家的相互理解(“中德文化年”将在2007年举行)。

  中国与俄罗斯在90年代中期就建立了战略伙伴协作关系,并基本解决了两国长期遗留的边界问题。两国目前的对外战略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即都把迅速提升综合国力作为今后几十年的根本任务,因此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和一个公正合理民主的国际秩序。基于这一坚实的基础,中俄协作关系在新世纪中发展更为迅猛,首先是2001年建立常设性的“上海合作组织”,带动了其他中亚四国将相互间的战略安全地带机制化。随后,中俄力图改变“政热经冷”的合作格局,努力拓展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尤其是推动两国间的能源战略合作,迈出了相当大的步伐。

  “政冷经热”的中日关系也许是近年来中国外交最困难的领域。虽然两国的经贸合作继续维持着较紧密的水平,但在小泉首相当政的五年多里,中日政治关系降低到了1972年以来的最低潮。两国在历史遗留问题、东海大陆架划界、领土纠纷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但即便如此,中国从未放弃过改善中日关系的努力,因此,当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表示出重新审视中日关系的意愿时,中国立即采取了积极的反应。中日关系究竟会出现多大的转机尚难精确预测,但肯定不会向继续恶化的方向发展,因为,正如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访问北京时中日发布的联合新闻公报宣示的那样,中日两国都意识到,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符合两国的基本利益。

  二

  区域经济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较早地注意与东盟的合作,自1997年第一次中国与东盟峰会起,10+1对话机制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2002年第6次10+1峰会上中国与东盟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双方的经贸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2003年10月中国在第七次10+1峰会上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东南亚国家外第一个加入该条约的国家。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一向坚持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资源的主张,得到了东盟国家的正式认同;由此,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超越经贸范畴,向地区安全协作迈出了一大步,并使中国大大实现了在该地区消弭边界冲突隐患、优化周边安全环境的中长期战略。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作为近邻,两国有着友好的历史,但也存在遗留的边界纠纷。与印度加强合作,既可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加强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对印度进行友好访问,是为10多年来首次访问印度的中国首脑,此次访问大大消除了中印之间现存的疑虑和不信任,为发展两国经贸和政治、安全合作扫清一些障碍。

  三

  中国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有着传统的影响力,中国一向在联合国、WTO等国际组织和机制中坚决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赢得了它们的信赖和支持。近年来,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如2004年胡锦涛主席对非洲和拉美的访问,2005年曾庆红副主席对拉美五国的访问,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对非洲七国的访问,及前不久胡锦涛主席的亚洲四国行等等。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和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有48个非洲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出席的盛会,标志着中非合作的新顶点。

  中国绝非像一些西方媒体渲染的那样,在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而是努力在平等互利的合作中与亚非拉国家一道取得发展和繁荣。中国当然希望在发展中国家拓展国际市场,也希望从它们那里获取

中国经济建设所需的原材料(包括能源),但中国绝对不会在对外经济合作中蓄意牺牲他国的利益。中国多年来热心援助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而在最近的中非峰会期间,中国宣布在今后3年内将对非洲援助规模增加一倍,并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中国同时还宣布免除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四

  以合作促进和谐,正在日益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主色调,而且正在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对国际秩序的新贡献,也是中国各界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新理解。

  五年后的今天,保护期的结束并没有重新引发大规模“狼来了”的呼声,而且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1年的1.3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2万亿美元,再到2006年预计的约2.4万亿美元;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1000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740美元,再到2006年预计的约2000美元。

  仅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就应该给五年来中国的全方位外交记上一笔。

  (作者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