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新:北京地球村NGO的胜利与忧虑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 20:14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新 作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智业机构”之一,他们是如何影响政府机构的?他们又面临了哪些远虑近忧? 12月6日,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地球村”)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最佳NGO。此前不久,首届中国智库论坛中,北京地球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智业机构”之一,与不少官方智库机构并列。是什么让地球村这家环保类NGO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作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智业机构”之一,地球村是如何影响政府机构的? 1996年3月,北京地球村注册成立,至今已有十年的历史,按北京地球村主任廖晓义的话,今天的地球村正处于其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希望这是空前的,但不希望这是绝后的。跟中国其他NGO的命运一样,地球村的发展在最开始时遇到了不少的政策难题,1995年廖晓义从美国回国后着手成立“地球村”,但当时并无部级部门愿做它的主管单位。无奈之下,廖晓义选择工商局注册,但是这样的话,“地球村”无法享受减免税的优待。在运转过程中,地球村还面临着人才和资金的难题,这一问题今天已经有所缓解。 十年的努力,地球村从最开始的简单社区卫生维护和垃圾分类,到了今天具有对政府一定影响力的社团,在这一过程中,地球村逐渐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并且最重要的是,拥有了对政府的不小的影响力。 奥运机会中的绿色社区 根据研究,中国的NGO尝试通过发动广泛的社会参与来影响政府决策,这些活动有这样几个特征:被动员的人数比较多;媒体被动员,并发挥了巨大作用;持续时间长;形成了一定的公众压力等等。 地球村的活动大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在地球村的不懈努力之下,他们渐渐的确立了自己对社会甚至是政府的影响力。出于公民社会组织的天性,中国的NGO在适应政治限制和利用国家控制资源的同时,也想尽一切办法尝试进入政府决策过程,影响政府行为。这些影响力的确立都根植于地球村所举行的活动,而地球村自身的理念也都包含在这些活动之中。 在成立初期,地球村自1996年4月22日起在CCTV-7独立制作《环保时刻》,这个中国唯一的由民间环保组织制作的电视专栏每周播出一期,持续了5年,2001年以来,改为在CCTV-10《绿色空间》和一些地方电视台不定期播出。在谈到为什么一开始选择在电视台播出节目这种形式时,廖晓义回答道,她并不懂拍摄制作电视节目,当初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主要是一种宣传手段的需要。今天看来,廖晓义当时选择的方式是正确的。媒体自身所具有的力量,使得地球村渐渐确立自己的地位。 成立最初,地球村展开了绿色社区和可持续消费活动。1997年5月,刚刚运转不久的地球村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宣武区环卫局局长张洪生。张洪生认真参观了北京地球村,并就实施垃圾分类等问题征求地球村的建议。张洪生个人就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当时正在宣武区积极推行垃圾分类。之后,地球村开始在宣武区建功南里小区做垃圾分类展开宣传,地球村的努力宣传取得了不小的收获。1999年与宣武区政府和物业公司合作,建立了绿色社区模式,即社区层面的环保设施和公民参与机制。1999年4月,中国第一家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在宣武区建成,作为专业组织,“地球村”加入了宣武区的绿色社区建设项目。而后“地球村”在宣武区开展了很多活动,这些活动并不仅仅限于垃圾分类,比如开展环保听证会等。“地球村”的活动中,大多有区和市政府官员出席。另外,“地球村”还获得了一定的利用宣武区行政网络进行运作的权利,比如,在发放环保宣传资料时,“地球村”可以交给居委会工作人员代发。 由于地球村在绿色社区建设上的贡献,2001年,北京市奥申委采纳了地球村提出的绿色社区推广策划方案,使其成为绿色奥运行动计划的内容之一。地球村绿色社区的理念和经验已得到政府和社会比较广泛的认可,受邀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进行绿色社区的讲演和培训。 在绿色社区活动中,地球村提倡5R绿色生活方式,即Reduce(节约资源),Re-evaluate(绿色评价),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分类回收),Rescue(救助物种)。在绿色社区和可持续消费活动中,地球村不仅仅参与了政府的活动,而且很多由地球村组织的活动都有政府官员出席,并且地球村的某些活动还得到了政府力量的支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地球村的绿色社区活动本身是成功的,而且在社区内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也导致了政府采纳了地球村的一些活动建议。 在处理NGO与政府组织活动的关系时,NGO可以凭借政府授权在相应的行政领域中开展活动,NGO的活动又可以带给政府部门一定的业绩。这是地球村行动所证实的一点,据此,地球村也慢慢积累了自己对政府部门的影响。 26度空调行动,是地球村联合媒体和政府组织举办的另外一场有声有色的活动。为了节约用电,地球村联合媒体,呼吁民众将夏天的空调温度调至26摄氏度。在此之前,对使用空调,人们并没有把温度控制在某一温度值的意识,地球村26度空调行动在当时的情况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政府提倡居民在使用空调的时候,将温度调至26摄氏度。这一次,地球村取得了对政府的影响,是一场温和的胜利。 城市之外,在农村,地球村举办乡村旅游,北京地球村在乡村建设和生态县建设方面积累了经验。为了将生活环保和社区环保带进农村,1999年地球村在延庆县井庄镇碓臼石村,租了 2800亩山林作为环境教育基地对于农民进行“环保、文化、接待、自我管理和可持续生计”能力建设。农户实行垃圾分类,使用太阳能灯,种植无公害食品。城里人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接受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又给贫困的村民带来了收入。地球村在延庆展开的乡村生态旅游,已经受到政府的关注,目前正受密云县政府的委托,设计策划该县的生态文化工程。 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地球村就是和传媒分不开的,此后的生长过程中,地球村同样关注传媒的力量,为了传达自己的声音,地球村2004年创办了杂志《草根之声》,是一份反映中国草根环保组织理念与活动的读物,免费赠阅给相关人士。它的目的是为中国草根环保组织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推动环保组织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参与。几年来,《草根之声》通过介绍环保动态、政策法规、民众声音等方式,增进了民间组织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从2005年7月开始,《草根之声》每月确定主题,围绕主题展开各部分内容,注意从“警世钟”的揭露性、“草根快递”的时效性、主题议论的专业性、加强国际交流四个方面提升通讯质量。该通讯对一些重大环境事件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与特别关注,为相关事件的妥善解决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草根之声》通过它的广泛发送与互动,大大增强了民间组织的影响力,使国际社会更多地听到了来自中国草根的声音。 远虑和近忧 跟国内其他的NGO一样,地球村也面临着缺钱和缺人两重难题。 虽然廖晓义说目前是地球村发展的良好时期,但是她仍然指出,缺钱是制约“地球村”往前走的重要原因。“这已经成了恶性循环了。”据廖晓义的介绍,“地球村”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外的基金会支持。通常是做好项目策划,然后向国外的基金会申请经费援助,这部分占了所有经费来源的90%左右。除此之外,间或有一些国内企业的捐助,但是这一部分的数量是相当少的,而且非常不稳定。国内的基金会目前还没有能够为地球村等NGO组织提供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 廖晓义说,虽然“地球村”在国内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的,但是基本上没有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机会,目前政府在资金上没有任何的资助。 就地球村所面临的长期发展问题,廖晓义说,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团队建设跟不上。一个运转良好的组织需要出谋划策的人,埋头苦干的人,但是同时也需要指手画脚的人,需要抛头露面的人。目前地球村还没有建立自己理想的团队,由于条件所限,地球村的员工时有流失。据地球村一位负责人介绍,现在地球村的全职职工有20多人,他们领取由基金会提供的薪水。人员流失,是国内NGO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国内的NGO无力付出较高的薪水,不少人才大都流向国际NGO,还有不少人直接退出NGO组织。“如果地球村能够培养出一批各种类型的人才,那我就真的退休了,今后你们再采访地球村就不用找我,直接去找具体的负责人就可以了。”说到这些,廖晓义眼里充满了期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