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反思世界工厂神话 中国不应该成为世界工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03:17 第一财经日报

  周健工

  “世界工厂”式的经济,无论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还是从中国的能源、资源及环境的承受能力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工厂”,也不应该是“世界工厂”

  自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第一次提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之后,“世界工厂”就成为国内外描述中国经济的一个常用词。德勤公司在其200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中国之于21世纪,已经变得如当年英国之于19世纪。而且,中国正表现得越来越好。”西方用“世界工厂”来称呼今天的中国经济时,是以西方工业化历史的经验为出发点来衡量的。

  中国对这一称呼有些措手不及。经过一番争论之后,“世界工厂”的说法逐渐被国内以不同的方式接受。目前人们使用“世界工厂”这个说法时,基本上表达了几个不同的含义:中国正在显示出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些特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应该成为“世界工厂”。但是,“世界工厂”一直是一个充满诱惑却埋藏陷阱的说法。

  什么是“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 这一说法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凭借其先进的科技、股份制公司制度、金融中心地位、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强盛的海军,建立了一个以英伦三岛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其特征是英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而其他国家扮演了原料供应国和消费市场的角色。英国制造的产品主要是为世界各国生产的,其制造规模和制造能力足以影响全球的产量和价格。当时支撑起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是发达的纺织业、采掘业、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海运业。英国“世界工厂”有以下几个特点:

  全球性:英国从全球各地进口原材料,经过加工后,再把制成品销售到其他国家,产品多数用于出口。随着英国进行殖民地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主宰了一个全球性的资本主义贸易体系。这一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精辟的描述。

  先进性:英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工业组织形式、最完备的分工体系。此外,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也造就了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伦敦反过来又为英国的制造业和贸易提供了完备的金融服务。

  殖民性:英国通过炮舰外交或者殖民统治,建立了一个遍布全世界的殖民帝国,虽然英国是自由贸易的鼓吹者,但这一自由贸易体系,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对落后国家的殖民化来实现的,而且贸易也主要是在英国的殖民体系内部展开的。

  垄断性:英国有强大的海军力量,保证了它能在一个“自由”的国际贸易体系中最大限度地维持自己的势力范围。

  英国当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后来德国的兴起、美国的兴起,以及日本的兴起,一般都被人称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即使被人称为“世界工厂”,但在使用这个词时,多是用了一个类比的含义,而并不完全具备当初英国的全部特点。更为确切地说,这些国家是世界制造业中心。

  中国不是“世界工厂”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过去10年中,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2%,工业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一些产品出口额已居世界首位,煤炭、钢铁、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照相机、空调机等的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不仅在迅速增长,而且中国在全球分工的价值链上的位置也在攀升,如中国的电子产品、信息技术产品、通讯产品等的出口都在迅速增加。

  中国产品确实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从欧美的发达国家到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两位数的增长率,已经保持了多年。另外,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外国直接投资(FDI)最大的接受国,跨国公司已经把中国当成其全球产业链布局中最重要的一环,把中国当成其最重要的加工基地之一。

  但就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而言,还远远达不到当年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从份额上来说,即使和美国与日本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如2004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在2003年,中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是5.8%,在世界进口中所占份额是5.3%,远远比不上当年的英国。美国工业产值占全球比重超过20%,日本制造业所占比重为15%,中国在世界排名已经跃居第四,但只占5%左右。

  从在制造业的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来说,中国制造业仍未摆脱末端。中国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我们还没有掌握当今制造业主要的核心技术,更多地只是在全球生产链的最后一道环节上组装产品。在全球营销方面,大部分中国产品既没有掌握渠道,更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中国制造,是全球产业链中流血流汗最多的一环,但也是利润微薄的一环。

  中国的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组装业,在大量进口原材料与能源的同时,也进口国外的核心零部件和专利技术。而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所以,中国与英国当时在世界上先进的科技地位尚不可同日而语。在制造业技术档次低的同时,中国本土制造业的规模太小。

  从更深层面来说,中国金融市场发育得不充分,也阻碍了制造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英国、美国、日本来看,金融中心都是伴随着制造业的兴起并为制造业服务的。中国进行金融改革要有一个漫长的经历,在此期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些必要条件,如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企业制度、发达的

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市场,可能都会相对滞后,从而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实际上,中国离“世界工厂”的进程仍然有一定的距离。“世界工厂”的一个标志是工业化,但中国尚未实现工业化。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工业化意味着农业就业人口必须在20%以下,我们目前仍高达50%。由此可见,不要说达到当初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要赶上美国和日本制造业的水平,至少还有几十年的长路要走。

  中国不应该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有着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的比较优势。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跨国公司将其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细化,将一件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在全球寻找最适合的基地,导致国际间产业转移速度空前加快,产品加工的劳动密集环节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组装与出口基地;其次,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将保持稳定;第三,中国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与配套条件;具有丰富的较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间内,劳动力成本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上升;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加入WTO过程使这一过程进一步加速;正融入世界经济,具备较完备的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设施。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将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制造业基地。在以全球为背景的“资本转移”过程中,中国是一个最重要的引力极。

  但是,哪怕是从现在起,中国也不能把目标定为“世界工厂”。尽管这个说法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但有一点非常明确,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当初英国式的“世界工厂”。“世界工厂”是一个与蒸汽机时代相匹配的概念。当年的工业化国家,已经全部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成为“世界工厂”可能仅仅意味着实现了工业化,仍然与当今的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世界工厂”所对应的工业化道路,在21世纪,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可能再也走不通了。传统重

化工业的大发展,要求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要求生态环境作出巨大的牺牲,这些都是中国目前脆弱的生态系统所难以承受的,这也是西方一边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一边不断地制造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的原因之一。

  中国“世界工厂”另外一层的含义,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进一步增加。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接近70%,而且进出口还在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样的经济结构类似于小国而不是大国。美国和日本的需求主要是来自国内而不是国外,外贸依存度仅在20%至30%。需求过度依赖出口意味着潜在的经济风险和外部冲击都会很大。

中国经济发展中应该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提升内需在总需求中的份额,建立一个与中国人口规模、疆域、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开放式的大国经济。

  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人口规模以及就业压力,都要求我们建立一个从袜子到芯片都生产的制造业。但是,中国不可能复制当年英国的历史。“世界工厂”式的经济,无论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还是从中国的能源、资源及环境的承受能力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工厂”,也不应该是“世界工厂”。(作者为本报编委,zhoujg@cbnews.com.cn)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