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国企境外上市后的汇率压力正在传导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 02:57 第一财经日报

  贺军

  工行以“A+H”模式上市成功至今,已有一个多月了,成功上市的喜悦还未消散,一桩尴尬便迎面而来。

  工行上市共筹集了212亿美元的资金,在全部发行所得中,有51亿美元筹自上海,余下的161亿美元来自于香港地区,目前仍存放在境外。尴尬正是来自这笔境外资金。

  日前,工行已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将161亿美元的海外发行所得拿回内地使用。理由是,如果将上述资金兑换为人民币,使用起来将更加方便。工行副董事长杨凯生表示,资金兑换申请符合中国政府的银行业改革计划。杨凯生称,IPO募集的资金将提高工行的资本充足率,如果兑换成人民币,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如果这笔资金继续存放在海外,工行可能将其用于发放外币贷款,或进行外汇交易。

  工行要求换汇的目的其实也简单,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换成人民币既可以分享

人民币升值,又可以规避拿到美元的风险及投资压力。实际上,工行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类似问题可能更严重。因为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所有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恐怕都会这样做。从企业的微观操作来看,这是一种避险措施,无可厚非。但对于肩负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任务的中国央行来说,则是一道难题,它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货币投放的压力都将加大。

  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数据,今年前11个月的外贸顺差达1500亿美元,平均每个月近140亿美元。这样算下来,工行要求换汇的资金超过今年平均一个月的贸易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上升,突破1万亿美元,已经令央行非常头疼。类似工行这样的大国企IPO之后,再把换汇的负担往央行一甩,央行如何能承受?

  为什么会有这种尴尬?在笔者看来,问题的根源在于,在缺乏“走出去”经验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走上国际资本市场后,无法有效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源,融来的美元花不出去,只好缩回来,把负担交给央行。笔者曾在一个研讨会上向外管局官员讨教,外管局官员称,现在放宽企业用汇管理后,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并无任何加速,连原有的用汇额度都用不了,更不用说新增用汇额度了。大部分企业对于对外投资仍表现冷淡。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再加上居民持汇不踊跃,那么央行指望的“藏汇于民”,恐怕在短期内难以见效。

  中国投资协会电委会秘书处秘书赵汉民日前也表示:“中国公司走不出去,一直是国企的痼疾。”从大环境上看,发达国家自有投资与境外投资比例是1∶1.4,发展中国家这一数字是1∶0.17,然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只有1∶0.06。

  对外投资增长不尽如人意,还有政策限制的问题。这其实是个金融屏障问题。金融屏障像一堵无形的墙,通过各种限制而广泛存在。在金融屏障面前,外汇储备的使用和利益,为有关方面所独占,但监管者却又无能力很好地运用外汇资源。

  大型国企由于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导致境外上市后的汇率风险要靠央行解决,其结果使得汇率压力向央行传导。要消除这一尴尬,一方面要鼓励企业走出去,提高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解除各式各样的金融屏障,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允许老百姓和企业自由地使用各类外汇资源,并进而使之利益最大化。(作者为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