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夏志琼:利率市场化任重道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7日 11:59 《经济》杂志

  越是风险定价能力差、体质差的银行越愿意进行高风险的贷款,其上浮的利率就越多;越是风险定价能力好、素质好的银行越是不愿从事风险高的贷款,其下浮的利率就越多;越是风险高的项目或企业,它们对利率上浮越是没有敏感性。这种状况影响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文/夏志琼

  从1996年开始,中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化改革开始起步,改革的线路图勾画得非常明确: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推进。然而时至今日,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仍有不少值得探询的地方。

  定价难点

  中国的利率体系,现在除了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以外,其他各类利率是基本可以浮动的。即从制度上说,中国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是长期以来,“新兴加转轨”时期的经济体系中的非市场化成分较多,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利率只是计算利息的指标,并没有被作为资金价格用来控制成本和风险,利率并没有发挥的市场价格的功能,银行也没有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风险调整利率的能力,利率再操作层面上实现市场化的程度比较低。

  2004年10月28日,央行即已完全取消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限制,

商业银行可以自主根据企业和具体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定价。而在更早前,商业银行事实上也已具备一定的风险议价自主权。然而,这种政策上的放松并未带来资金配置效率的提升。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只需根据监管机构指定的价格进行金融交易,对交易规模中蕴涵的风险是多少、监管机构确定的价格是否能够准确反映业务中的风险,几乎没有考虑,以至于现在金融机构几乎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定价的能力。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当监管机构逐步把定价权转移到金融机构手中时,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几乎同时遭遇了“定价困境”。

  从客观上看,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定价的市场基础,各种信用等级的债券市场尚未发展,风险定价缺乏市场标准,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还不发达,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数据基础不扎实,这也制约了定价能力的发挥。

  对企业而言,目前,国有企业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利率高低对其来讲并不很重要。而对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其融资比较困难,他们只要能贷到款就行,根本不会与银行在利率上讨价还价,无论如何银行贷款利率总比民间借贷要低的多的。

  利率变动着眼点

  应是优化资源配置

  以降低企业利息负担为目标的

利率调整方式,既不利于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也不利于国有经济部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利率变动的着眼点应当是整个宏观经济状况,应当是优化资源配置,而不应是企业的利息支出负担问题。只有从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出发考虑利率水平变动,利率才能发挥其作为间接
宏观调控
重要工具的作用。

  而目前我国的市场中,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不够简化,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不够,利率衍生产品缺少,中央银行利率体系还远没有完善。

  简化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其实质就是逐渐把贷款利率的决定权放给银行,以便使银行有足够的空间来甄别贷款风险,并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这也是国际上的惯例。简化贷款基准利率期限一以贯之的思路就是简化利率管制的程度和市场确定层次,恢复利率的本质,即风险的价格。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角度看,应不再规定长期贷款基准利率。一旦取消长期贷款基准利率,那么,部分贷款利率可以向下浮动,由此贷款利率下限门槛将被突破。此后,长期存款利率上限也应放开,存款利率上限门槛突破,利率水平应该能够更加反映风险水平。不同的银行可以实行不同的利率;针对客户的不同信用等级,银行内部也可对他们实行不同的利率。

  应该说,这些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存在尚未市场化的利率,加上基准利率档次较多,从而割裂了不同期限、类型利率之间,以及市场化利率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影响了中央银行对整个利率体系的影响效率,使得我国市场化的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极其有限,削弱了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其中,实体经济受市场化利率影响很小,是导致中央银行利率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

  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产品市场,但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还不完善,这就制约了利率的市场化。

  目前国内银行信贷越来越向大中型企业集中,企业越大向银行借钱越是容易,而且利率则越低;越是小企业向银行借钱就越难,而且利率也高。同时风险定价能力差、体质差的银行越愿意进行高风险的贷款,其向上浮的利率就越多,如城乡信用社;越是风险定价能力好、素质好的银行越是不愿从事风险高的贷款,其下浮的利率就越多,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越是风险高的项目或企业,它们对利率上浮越是没有敏感性,越是愿意承担高利率的贷款。这些情况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制约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银行内部治理需改进

  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界定模糊,加上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没有利益驱动机制,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很强,这是引致银行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非市场化行为的存在,使得即使利率自主权放开,银行也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借贷资金。

  在银行内部治理上,部分银行的业绩考核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内。根据上一年任务完成情况来确定下一年计划目标,并以此来确定奖励标准,业绩考核的短期性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员工甚至基层银行的主管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自然会寻找到使其业绩最优的方式,至于这种业绩最优对整个银行的成长性与长远发展是否有利,则不是他们关心的事。当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仅是有利短期行为发挥时,银行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从根本上是无法确立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