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股权分置改革成功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7日 09:14 东方早报

    凡是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举措,不仅不会因为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而对社会造成重大的损害,反而会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

  陈季冰

  迄今为止仅一年时间,上证指数翻了一倍,但谁也不会认为上市公司业绩也翻了一倍。近期的放量上涨,恐怕主要由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两个因素推动。然而这两个因素去年这个时候就已存在。因此可以说,一年多来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扫除了证券市场最大的制度性障碍,提振了市场信心,从而推动股市迈入比较良性的上升通道。

  这就是改革所解放的“生产力”,换言之,公平与透明带来了效率。中国市场潜力如此之大,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在任何地方作出哪怕很小的制度调整,都可能产生强大的改革效应。在我看来,所谓“机遇”,也许这就是最大的机遇。我们应当趁此加快扫除各领域的制度性障碍,惟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历史的眷顾。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使我联想到另一个未完成的改革例子:“费改税”。这个话题起码说了15年,但到现在仍没有进展。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燃油税”几乎是每年“两会”的热点议题,关于它的新闻和评论层出不穷。15年过去了,情况依旧!而直到2006年11月底,还有政府部门官员专门为此辩护。连一个燃油税改革都这么难,那些涉及万千乡镇干部饭碗的农村税费改革,可想而知是何等艰难了!

  改革在多数情况下会在一段时期内造成某种暂时的“紧缩效应”,这加重了预判中的改革风险,也为反对者增添了砝码。每次讨论到“燃油税”改革,总有人提出忧虑———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改革后的成品油价格公众将更无法承受;收缴燃油税致使拥有公车的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增加巨额支出,甚至可能使很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入不敷出;税费之间的转换,将迫使地方和中央之间在财税方面的事权进行重大调整,而相关准备还没有做好……

  股权分置改革走过的路也不平坦。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不断有要求全流通的呼吁,期间人们也有不少担忧———流通量放大使股市进一步萎缩甚至崩盘;补偿办法无法设计得尽善尽美、皆大欢喜,不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就是引发股民不满和骚动……幸运的是,股权分置改革没有重蹈“费改税”的覆辙,最终还是下决心推了出来。当然谁都知道,这个“决心”其实是不得不下的。事实证明,全流通没有使天塌下来,谁还会在乎那些负效应呢?今天我们可以事后诸葛亮一下:如果早3年股改,也许我们付出的代价要比现在小得多。那么,对于同样棘手的“费改税”,我们是否也要等到不得不改的那一天才“下决心”去改呢?

  归根结底,改革牵涉到既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因而必然触发既有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弹,而所谓“风险”,就是这些反弹对整个社会所造成的伤害。改革的目的,是把原本“内卷型”的制度改成“外扩型”制度。拿“分配

蛋糕”的比喻来说,现在一些制度是:谁掌握了切割刀,谁就拥有分配权,这个制度鼓励人们去夺刀而不是制作蛋糕。但如果进行改革:根据出力多少来决定所得份额,那么势必鼓励人们把力气花在做蛋糕上———这是一项既能做大蛋糕,并最终使每个人得益的改革。但它的推行,一定会遭到当下正握着切割刀的人的强烈抗拒。我们是不是要等到握刀人也不再反对改变的那一天才开始改革呢?

  股权分置就是一种鼓励国有企业在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攫取社会资源的“内卷型”制度,而“费改税”则正是一种规范政府行为、减轻纳税人负担的“外扩型”制度设计。如果说实施“燃油税”改革会有巨大风险的话,我也可以举出无数的理由说明它有巨大的好处。且不说财政体制的问题,就拿我们正在倡议的建设“

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来说,“燃油税”至少是一种鼓励少用车、有利于节约的,而不是一种鼓励多出车、倾向于浪费的制度设计。

  从近30年改革历史看,凡是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举措,不仅不会因为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而对社会造成重大的损害,反而会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最终赢得所有人的认同。反之,越是犹豫不决,付出的代价可能越大。因为当下这样的大好时机并不会一直存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订阅东方早报请登陆东方早报网站或拨打8008208696;优惠多多、实惠多多、资讯多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