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资本过剩夺走了我们的幸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2日 12:04 财经时报

  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10.7%,比上年同期快了0.8个百分点。而就在上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已双双跌到历史最低水平——按照一般规律,最终消费的GDP占比和居民消费率,都应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上升。有学者就此判断,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未使国民生活水平获得同步提高。

  其实,比消费率更能全面而合理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是国民幸福值。中国社科院一项最新调查显示,2005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幸福,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

  全球知名调查机构——美国盖洛普公司的一份调查,更是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从1996年到2006年,中国人的幸福感先升后降,与

中国经济增长曲线恰好形成相背走势,而其分水岭是2001年。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通过解读近年来的经济数据我们发现,中国国民的幸福值与资本过剩程度明显具有反比关系——在中国GDP增速和幸福值变化趋势发生转折的2001年,中国市场的资本同样开始由短缺转向过剩,并在2004年出现严重过剩局面。

  我们认为,资本过剩正是中国国民幸福值下降的经济根源,至少是根源之一。

  作出这一判断的基本逻辑是,资本过剩导致投资过热——投资过热使得企业竞争加剧、利润下降——企业竞争加剧、利润下降导致员工工作压力加大、收入预期失衡、就业岗位不稳——幸福感受降低。

  不仅如此,在行业平均利润急剧下降的情况下,投资人会为压缩成本而降低产品质量,乃至掺杂使假,这直接影响了国民的消费质量和消费安全,这同样降低了国民生活的幸福值。

  国民幸福值下降,还表现在就业人口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有关调查显示,随着投资者压缩用人成本倾向的加强,中国人劳动时间延长、休闲时间递减。而且,这样的事实,已经不仅仅是在农民工身上才有,从白领阶层到企业高级管理者,甚至资本所有者自身都有此共同趋势。

  关于国民幸福总值的计算,国外经济学界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公式,是国民幸福总值(GNH) =绿色GNP(名义GNP-污染损失)+家庭部门产值+自由时间价值。换句话说,压缩劳动力的休息时间,尽管可以增加GDP(或GNP),却从自由时间价值上减少了GNH的总量,这正是中国GDP与GNH走势严重背离的原因之一。

  传统经济学认为,投资增多,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真是这样吗?从绝对量上看也许是对的,但就中国的现实来判断,投资越多,单位资本所用的劳动人数一定是在下降的。尽管我们还找不到权威而直接的数据予以证明,但近10年来,依靠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GDP单位增长率所能拉动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少——这个事实或许可以间接地证明我们的观点。

  有研究者认为,人类社会史有三个主题词就可以概括:农业社会的主题词是“温饱”,人们首先追求产量;工业社会的主题词是“富强”,人们首先追求产值;信息社会的主题词是“幸福”,人们首先追求快乐。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进一步抑制投资过热,解决资本过剩的问题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也关系到国民的幸福。

  对于同时向工业化和

信息化生活迈进的中国,国民幸福值和作为富强指标的GDP,至少应当是并重而统一的。

  同样,中国金融部门在应对资本过剩问题时,除了要考虑该问题对中国宏观经济均衡发展的影响,也应当将它对国民幸福值的影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