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年和已生育女性就业:乡村劳力转移新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 05:25 第一财经日报

  章铮

  既然中国乡村尚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为什么城市会招不到农民工呢?问题出在农民工供求年龄结构的不匹配上

  中国乡村目前确实还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但这些劳动力中,相当多的是中年劳动力和已生育女性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最近在谈到中国就业形势时指出:中国农村有劳动力4.97亿,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8亿人,尚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每年要转移就业900万人。

  这里所说的转移就业,应该是指在已经转移就业2亿多人的基础上,每年转移就业的净增数量。

  如果要做到“

十一五”乡村每年转移就业净增900万人,就必须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这就是:“十一五”转移就业的乡村劳动力中,中年劳动力和已生育女性将占很大的比重。

  青壮年剩余劳力所剩无几

  2004年,中国出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对此,许多人感到不解。既然中国乡村尚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为什么城市会招不到民工呢?

  问题出在农民工供求年龄结构的不匹配上。

  城市对农民工的需求,以青年民工为主。以制造业为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际上是青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大量使用青年农民工。来自服装、玩具、制鞋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资料表明,企业中,35岁以下职工在全部职工中的比重高达83.3%~89.6%。

  城市用工需求导致了乡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就全国而论,2004年,中国30岁以下乡村劳动力只占全部乡村劳动力的30.6%(其中25岁以下乡村劳动力占全部乡村劳动力的21.2%),而30岁以下乡村外出劳动力则占全部乡村外出劳动力的61.3%(其中25岁以下乡村外出劳动力占全部乡村外出劳动力的45.4%)。

  经过连续10多年的民工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乡村青年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被城市所吸收。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对全国13个省的1600多个行政村进行的问卷调查,30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劳动力60%以上都外出打工。而74%的行政村认为,本村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几乎已经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以再继续向外转移。这表明在今天的中国乡村中,可向城市转移的青年劳动力确实所剩无几。

  待转移劳力

  多为中年和已生育女性

  中国乡村目前确实还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但这些劳动力中,相当多的是中年劳动力和已生育女性。

  先讨论中年劳动力问题。以下看几个省的例子。

  先看广东。2004年,广东省乡村劳动力总量为2944.6万,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1419.6万,占48.2%。各年龄段乡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分别是:18岁以下为57.7%,18~25岁为75.6%,26~35岁为60.0%,36~45岁为37.3%。据此推算,2004年广东省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是:56岁以上(即达到城市退休年龄的)占16.7%,46~55岁(即达到城市再就业困难的下岗工人年龄的)占32.0%,36~45岁的占24.2%,35岁以下的仅占27.1%。而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35岁以下的占66.5%。

  广东省有关方面认为,当地乡村尚有500万剩余劳动力。由于2004年以来珠江三角洲青年农民工供不应求。因而即使广东省务农的青年劳动力中仍有少量剩余劳动力,这些人也是出于自身的考虑自愿放弃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广东省乡村的剩余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劳动力。

  再看江苏。江苏省有关部门认为,2004年江苏省种植业尚有600万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2004年江苏农村未实现转移的劳动力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约占42%、40岁以上的约占70%。因而江苏省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同样主要是中年劳动力。

  再看已生育女性的情况。中国乡村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在22岁左右,平均初育年龄在婚后1.7~1.8年,即24岁左右。尽管一部分女性生育后继续外出务工,但更多的乡村女性选择了回乡。以广东省为例。2000年,该省15~19岁的流动人口中,女性为男性的1.97倍;而20~24岁、25~29岁、30~34岁的流动人口中,这一比例分别下降为1.27倍、0.85倍与0.70倍。显然,如此大幅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已生育女性返乡造成的。

  巩固转移成果,拓展转移空间

  从统计上来看,乡村劳动力每年转移就业的净增数量,相当于每年转移就业的总量减去从非农产业回到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因此,要促进乡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就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加现有乡村务农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二是减少因失业而回乡务农的已转移乡村劳动力数量。

  应该承认,解决现有乡村中年劳动力转移的难度是比较大的。江苏总体上属于沿海发达地区,但该省有关部门认为,江苏省600万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愿意外出打工可供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仅有180万人左右,且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求。特别是那些年龄偏大(男的45岁以上,女的35岁以上)、文化偏低、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尤为困难。

  因此,笔者赞同江苏省有关部门的意见,认为应该首先花大力气巩固转移输出成果,促进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和非农产业稳定就业,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尽管与年轻时相比,这些进入中年的农民工工作能力下降;但由于“民工荒”,城乡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得不放宽用工年龄,因而为这些中年民工提供了继续工作的机会。对这些已经为城市与沿海经济发展贡献了青春的农民工,城市与沿海地区应该尽可能负起解决其中年就业的责任。

  已生育女性是在外出务工与抚养子女难以两全的困境下,被迫回乡务农的。促使她们继续转移就业有两种方法。一是城市与沿海地区向她们的家庭提供包括廉租屋、廉价幼儿园与免费义务教育等服务,使她们有经济能力全家在城市务工;二是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返乡原女性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转移,使她们可以在兼顾抚养子女的前提下继续务工。

  技术工人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经验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经验日益丰富,就业也就更有保证。因此从长远来看,应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要使用技术工人的技工密集型制造业。同时配套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得乡村新成长劳动力具有在城市工作到退休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青年进城、中年失业后返乡务农的问题。插图/刘飞

  (作者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师)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