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大足石刻 曲高必然和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 11:48 《时代信报》

  在昨日结束的重庆全市旅游工作会上,打造旅游强市、让长江三峡旅游黄金线真正热起来的呼声令人振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足——作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它“曲高和寡”的尴尬现状再度引起各方关注。一个闻名世界的旅游目的地,因为其本身传统文化精深,却把占旅游市场最大份额的大众隔在了市场之外——这是否证明了大足旅游业推广的定位错误?

  信报记者 胡勇报道

  当那句“每石每刻都精彩”的广告推广于语取代“石刻晚钟,大足绝唱”入围2006年“重庆旅游形象主题词”评选活动时。罗兹柏颇感失望。

  在这次评先活动中,他以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的身份担任评委。“‘石刻晚钟,大足绝唱’对大足石刻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多么精准的形象定位,因为大足石刻造像是中国最后一个大规模宗教摩崖石刻群,自南宋以后,中国摩崖石刻造像便走向了全面衰落。一句‘大足绝唱’,对游客的心灵导向和吸引力绝对是无可复制的”。罗兹柏始激动地说,“而入围的那句话,顶多,只是句广告语而已!”

  2006年11月19日,他在接受《时代信报》记者采访时说,“或许有人认为,通俗的形象主题词无非是一种针对大众游客的诱惑,但是——目前重庆大足石刻旅游市场所需要的不正是是大众游客吗?。”

  一堆刻在崖上的石头?

  可以为罗兹柏的观点作一个注脚的,是外地游客高宏明,11月18日,他从家乡江苏省泗洪县随旅行团来到重庆大足。晒着今冬有些反常的暖阳,高宏明漫步在重庆大足宝顶山的石刻前。他不想听导游的讲解。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毫不隐讳自己的想法,“这里的每一尊石雕都很精美,但我无法驻足太久,因为我对道教、佛教和儒学没有研究,看不出内涵。和大家走在一起,也就是看个热闹。”

  和高宏明一起来的五位同乡与他身同感受,“如果没有导游的解说,这次大足之行,我们也就是看了一堆雕刻在山崖上的石头。”走出宝顶山,他们在门口商贩那里花50元购买了一尊现场雕刻的石佛,权作纪念。“至少表明我们到了一回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地”。

  “这就是大众旅游需求与石刻文化的裂口,”罗兹柏说,要想看懂大足石刻,需要有一定的宗教文化知识储备。现在大众需要的是把那些深邃的宗教内涵用简单而快乐的方式解读出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景区举行一些佛教仪式之外,可供一般游客的参观游览的内容恐怕不多。

  这种认识得到了重庆大足石刻搏物馆馆长黎方银的左证,“历年来,专程到大足石刻来旅游观光的,以欧洲游客居多;在国内,则以北京和上海居多,其中有大量的专家学者。这类人看完石刻之后,无不大加赞赏,都说深受道教、佛教、儒学影的启迪。”黎方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从佛教文化最盛行的东南亚来大足的游客,反而并不多。”

  缺乏明确的客源目标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今年8月,大足县委县政府召开邀请专家召开“石刻旅游发展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有专家直言,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没有达到与之相适应的对游客的吸引力。

  四川大学黎永泰教授,多年来对大足石刻进行研究,也曾应邀参加那场研讨会。对大足石刻在重庆旅游业中扮演何种角色?他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这样说:“三峡库区建成后,对重庆地区传统的旅游景区形成了严竣挑战,大足石刻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应当对振兴旅游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

  罗兹柏教授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目前制约大足旅游经济发展就是旅游资源单调,传统的石刻主题定位适合高层次欣赏的人,对大众旅客很难有吸引力;旅游资源缺乏整合,旅游产品单一;文物解说等缺乏思维创新;服务与游客需求明显脱节;缺乏明确的客源目标;宣传广告、公关活动差,缺乏对大众的冲击力;整个旅游管理停留在较低水平,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难以协调;最关键的是,旅游业缺乏高素质人才运作为支撑。

  不论专家们的观点是否偏激,有一个尴尬的事实是,近两年来,大足宝鼎山每天的平均客流量仅3000多人,淡季时不足1000人,全年仅80万余人。

  切准“石刻晚钟”的脉

  罗兹柏认为,“现在急需做的是对旅游主题进行重新定位。大足要切准中国佛教最后圣地这一主题。”

  罗兹柏的观点得到黎方银的认可,在他看来,晚唐至北宋的200多年间,是中国佛教最兴盛的时期,而大足石刻就是在那时出现的,与龙门、敦煌、云冈石窟相比,更富特色魅力。当时大足石刻与峨眉山遥相呼应,形成“上有峨眉,下有宝顶”之势。“这是大足石刻的内涵,值得再深挖。”

  尽管改变现状的想法越多了起来,但黎方银坚持一条,不能做任何改变景区面貌和石刻形态的东西出来,“上千年的历史原有信息不容许一点破坏”。他认为,文物本身无法延伸,能做大做好的就是产业链的延伸,但这需要钱。

  “就是因为钱,造成了大足在整个旅游大环境下的可比性差,”大足县旅游局副局长陈晓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发展,景区每年的收入在2000万元,占GDP的8%,第二年通过财政拨付,又将这2000万还给了景区,用于再建设和文物维护。

  尽管如此,大足县旅游部门仍然在探索新路,希望扩大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陈晓可告诉记者,就能否将大足石刻故事制作成卡通,县旅游部门已与一家市外的制作机构有着接触,创意方向还没确定。此外,将石刻制作成电视片、书的计划,都在考量当中。此外,为加大旅游文化的传播力度,大足正在筹备一台类似《云南印象》那样的大型歌舞,以还原南宋初年大足辉煌的民俗宗教文化。“大足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转型期,我们需要吸引更高层面的开发力量来包装推广大足。”陈晓可说。

  编后:重庆两大民俗文化和宗教“圣地”,大足和丰都,在历经千年岁月洗涤之后,都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的经典名胜。但在进入“旅游世纪”的今天,这两张重庆最具旅游号召力的名片却显得有些寂寞。在当代人的旅游需求不断升级时,这两大“圣地”为什么会在旅游产业定位、资源富集、产品延伸的竞争中趋于落后?下一期,我们将接着对制约丰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进行报道——请关注“重庆旅游业/黄金线上的寂寞”系列报道之二《鬼城:走出第四个拐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