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公正评价国有银行股改绩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9日 05:2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评论员 李利明

  11月15日的《纽约时报》,以一篇名为《Rare Look At China’s Burdened Banks》的报道,对以建设银行为代表的中国国有银行股改绩效提出了质疑,这是今年以来境外机构对于中国国有银行股改一系列质疑的延续。

  早在今年5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其发布的《2006年全球不良贷款报告》中,就对于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进行了严重高估,在众多机构对于其公正性提出多重质疑之下,安永最终承认了其估计数字的夸大和错误;同样的质疑也出现在最近出版的《福布斯》杂志,它的文章题为《破损的中国——在你可以选择一个价格合理且具诚信意识的银行时,为什么反而去花高价买丑闻缠身的那一个呢?

  其实,类似的质疑在中国国有银行股改之前的几年间更为常见,境外很多评级机构、中介机构以及媒体都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中国将爆发金融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巨额不良贷款感到担忧,对于中国官方公布的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持高度怀疑态度。在当时的状况下,这样的担忧似乎不无道理,按照国际会计标准,股改之前工行和建行的净资产都是负值——2004年底,工行的净资产是-5358.44亿元;2002年底,建行的净资产是-1343.22亿元;中行在注资之前的净资产也只有200多亿元。

  但是,对中国国有银行的质疑,在其股改前后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因为股改前后的中国国有银行已经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

  一个变化是,中国政府在过去两年多来,已经为三家国有银行的股改进行了巨额投入,目的即在使它们“甩掉历史包袱”。财务重组后,三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达到了8%的最低监管要求,这是2003年底以来上万亿元投入的结果。加上1998年和1999年的投入,累计超过2万多亿元。如果忽略了这个巨大的资源投入来看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快速减少,就可能心存质疑。

  另一个变化是,三家国有银行在上市之前,已经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了财务报告,并由三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上市前后,国有银行的财务报告编制标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1993版的《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到2001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再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终实现了国际标准。此前,由于国内外会计准则的不一致,对于不良贷款余额、拨备计提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并不相同,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境外机构说国有银行按照国内会计准则计量的财务数据“不可信”甚至“造假”并不是全无道理。但是国有银行股改之后,在会计计量和信息披露方面最重要的进步,就是聘请了三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别为三家银行进行审计,并且由他们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是国际中介机构对于三家国有银行财务报告的认同,也是国有银行境内外上市的信息披露基础。

  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我们以为,如果说在三家国有银行股改之前,对于中国国有银行资产质量的质疑、对于中国银行业高风险状况的担忧有一定合理性的话——这也是中国政府下决心投入巨大资源推动国有银行股改的根本原因——那么在这之后,对中国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国际审计机构的公信力进行质疑,其理由与股改前对照显然并不充分。

  过去3年来,中国国有银行经历了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海外上市等一系列变化,成效可见。当然,这并不是说随着上市完成,中国国有银行改造已毕其功于一役。在如何防止新的不良贷款大规模产生、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如何更好地提高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等等方面,各方继续对中国国有银行保持高度关注是应该的。但是,在对中国国有银行股改缺乏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不加分析地对所有变化一概持怀疑乃至否定态度,也并非全然的客观和公正。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