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医改期待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8日 03:25 21世纪经济报道
谷重庆 2006年9月17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东生透露了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成立的消息之后,立刻吸引了媒体和舆论的广泛关注。9月26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在线调查(3919人参与)显示,79.7%的受访者对即将出台的医改新方案充满了期待。 在很大程度上,医改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取得了平均9%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国民财富的显著增长是举世公认的。但相对于医疗费用的飞涨,人们日益感受到了其中的压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再也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一些边远落后地区的现象了。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财富增长了,获得医疗福利的难度却增大了? 从财政制度上来说,分权结构下的激励机制使得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倾向于匮乏而非丰富,这意味着改变相关的游戏规则将是更为基础的前提条件;从医疗经济本身来说,它既具有专业性,也包含着经济学的一些普遍规律,但“以药养医”的扭曲机制,无疑使医疗系统本身发生了严重而持续的“内出血”。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建立一种普遍可及的高效低成本医疗保障体系,成为了挑战。 目前社会上主要存在两类看法,一是建立混合的医疗保障体系,譬如基层的小病免费(类似英国),一般的大病是社会保险(类似德国),而重大疾病则学习美国走商业保险的路线,所以也被称为“英国的躯体、德国的四肢、美国的脑袋”;还有一种主张认为按照全国人均医疗支出,给每个人都办理医疗社会保险,其中政府出大部分,个人出小部分,然后在社保部门下面成立相关机构,充当第三方购买的角色,来实现对医院等医疗服务提供机构的制约。应该说,两种主张各有优劣,而其中的种种争论目前也还没有定论。 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 “关注中国医改”的一系列深度报道和理论文章,其中将涉及到医院的改制、农村医疗的现状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等重要话题,以期引起各方关注,并共同探讨如何走出医改困局。本期将刊登本报记者赴河南新乡所调查的新乡中心医院的改制,以及经济学家罗小朋先生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中国医改的看法,是为“关注中国医改”系列之一和之二。 欢迎读者来信交流,guchongqing@gmail.com。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