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发:制订和谐城市规划方能建设和谐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9:05 新浪财经

  

李开发:制订和谐城市规划方能建设和谐城市

新浪专栏作者李开发。(新浪财经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李开发,多年在政府与企业及研究机构任职,研究方向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是多家媒体与企业聘请的经济学家、城市规划专家、决策顾问。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境遇,关注城市房价与房地产宏观调控,有近百篇专栏文章,被人称谓“穷人经济学家”。

  11月13日-11月19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李开发。----编者按

制订和谐城市规划方能建设和谐城市     11月13日  星期一

  文/李开发

  制订“和谐城市规划”方能建设“和谐城市”

  ——兼论我国城市规划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建立“和谐城市规划”理念,才能科学建设城市

  当前,我国政府及其各级地方政府正在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与实施阶段,也有一些城市与地方政府的十一五规划还在做一些调整与修订。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与经济运行的主要平台,加速城市化进程作为

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因此规划城市在整个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按照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政治国方略,制订一个科学有序、综合平衡、适应并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城市规划”是重中之重。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之本,是一出经济发展大戏中的剧本,是发展的事先控制与指导,是对经济发展中既往教训的总结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化,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具有刚性制约作用的“宪法”。治国要有法律,演戏要有剧本,城市规划如果各行其是、不受控制,城市的风格就会一团糟,城市管理也会乱成一团,城市的发展也会相互掣肘,规划的缺失将将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综合平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即和谐发展。符合这样一个理念的规划才能称得上是“和谐城市规划”。“和谐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工作的最高目标与核心理念。

  什么是“和谐城市规划”?简而言之,就是资源与产业匹配、生态因素平衡、三大产业协调、城市布局合理、空间特色丰富、开发强度适宜、交通网络顺畅、环境整洁宜人、设施效率恰当、居住舒适方便。

  第一条理念:资源与产业匹配。城市的三大产业,包括每个行业,在布局过程中都要考虑与相应的资源供应相对应,相平衡,以适应与保障产业发展与行业生存。绝不能脱离城市的资源供应的实际承载能力来布局城市产业。规划就是掌握大局,引导产业投入,指导城市发展。例如,有的产业是用水大户,用煤大户,那么就要考虑水的来源、煤的来源与供应管道,供应量,供应的持续程度。如果如一个城市的水资源如果不是很丰富,就不能通过过度开采的方式来满足供应的。在国土规划上有个名言,“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应用到规划上来说,就是经济发展不能通过竭泽而渔的办法满足当前的发展,不能通过与子孙争资源来满足当代的发展,不能通过恶化生态环境与生存环境的方法谋求发展。

  第二条理念,是生态因素平衡。生态因素是否平衡,关系的内容很多。主要是指水资源、土地、气象、气候,矿产、农业资源、渔业资源、林木资源、作物品种资源等。强调供应与产业能力相适应,自然环境再生产能力能否保障供应。比如要到山区砍伐木材,其砍伐量应该与当年的生长量相适应,不能超过自然环境再生产的能力。如果超过了则带来了生态问题,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稳定发展。

  第三条理念,三大产业协调。是产业之间应该配套发展。这个理念说明,一是三个产业之间有着较好的比例关系,虽然各个地区产业比例有自己的特殊性,由于三个产业之间有互相满足、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合适的比例关系是重要的。同时,我们研究这个理念时应该明确,由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特别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方面,比较优势可能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形成。注重比较优势,也是产业协调的重要方面。

  第四条理念,城市布局合理。理解城市布局合理必须有一个标准,就是满足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要求,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舒适生活的要求。此间具体有非常多的标准。此间举一二例来加以说明。比如人居与绿地比例从量上对应,从距离上相宜,从品种上合乎气候要求、水土条件要求等。比如,从直升飞机上看城市,城市的交通线是繁忙的,均衡的,而不是部分极度拥挤,部分却流量很小,从经济投资上看,每条线路的投资是需要的,不是多余的,同时又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条理念,空间特色丰富。城市应当是有个性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是历尽数百年上千年发展形成的,自己的风格与文化遗存,文化传承应该能在城市发展中保持下来。空间特色丰富,也是指城市的建设风格应该有一种清新的别具一格神韵。千篇一律、照猫画虎是城市发展的缺陷。交通枢纽、交通方式、城市水面、河流、公园、绿地、植被、商场、高层建筑、新新建筑、传统建筑等应该各具风格,相得益彰。

  第六条理念,开发强度适宜。任何城市的建设都是为人建设的,人看,人住,人行,人用。规划开发的内容应该以生态平衡为前提,以合理的强度为宗旨。过多、多重、过于集中、过于拥挤往往会使城市失去平衡。一些地区在狭小的范围内树立了多幢高层建筑,有些街道沿街部分写字楼、办公楼、商务楼密集,有的成为交通堵塞的节点,有的由于超高速地采取地下水,成为城市地下水的漏斗区,有的由于高层建筑重量对地壳的压力而导致地面下沉。在这方面,有诸多教训值得记取。

  第七条理念,交通网络顺畅。人们的生活时刻与交通联系在一起。网络通是基础,畅是目的。通常的说法,走好走了走得安全,走得及时。“四走” 实现起来可不容易。四走的基本要求是交通网络顺畅。所谓顺,是线路合理,不绕过多的弯路,所谓畅,是指通行顺利,无阻碍,是指不堵塞。网络化是指交通的各种方式之间互相衔接,同种方式之间互相联系。任一人在任一地,均能方便地及时地到达自己预定的目的地。

  第八条理念,环境整洁宜人。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环境,空间风格不显凌乱,街道整齐有序,浑然一体,没有建筑物的凌乱摆布,没有无灵魂、无意韵、缺风格的建筑与雕塑。城市的元素分布在各自与位置并且与相邻的元素和谐相容,不显拥挤,街区与街区之间过渡平稳,能够给人一种自然而然、中和得体、通透、明快、高低相配、动静相合的感受。

  第九条理念,设施效率恰当。这一条体现着经济的预测科学性与设施运行的经济性。经济发展中的科学预测是规划的主要功能。任何城市的设施都是大量资金投入的产物。设施能否有较好的运行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宽街道、大马路,高建筑,包括自来水厂,煤气厂,有效率的运行是投入后的合理产出。过重的负荷是投入不足,预测不足,过轻的负荷是投入不当,投入论证失误。城市设施是城市财政及公共支出,让公共支出在经济效率最优的条件下达到理想的境界是重要的。建筑设施是如此,交通设施是如此,其它城市规划安排也是如此。保持较高的使用效率,是检验城市规划质量的科学性和水准的试金石。

  第十条理念,居住舒适方便。居住的舒适是规划中的一个要求,舒适体现在住宅建筑结构合理,体现在住宅周边的规划与人居相宜,体现在住宅区没有噪音粉尘污染,体现在没有臭水沟、污水河等影响生活的元素。方便是对住宅规划的第二个要求。出行方便,是指道路设施良好、搭乘交通工具方便、交通方式多元化和与上班地点距离合适的要求。购物方便,住宅建设与市场相距不远,医疗、教育、银行、邮电等都与住宅区相配套。居住舒适方便还应该有气候和气象方面的要求。

  二、我们以往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认识上的缺陷

  世界城市规划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成功的经验与错误的教训车载斗量。实践证明,城市规划是一个关系城市数十百万人甚至千万人工作生活的大事,是一个关系本地区以及广大经济腹地长远发展的大事,是一个影响当代经济发展过程、并且对其长久的经济发展起着推动、延缓、阻碍的不同性质影响,是植根于整个经济发展之中的重要元素。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综合布局,需要面面俱到,对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充分认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做好城市规划的根本前提与基本保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关于制订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城市规划工作需要充分遵循并深入贯彻的长远目标。

  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在产业发展、功能分区、资源配置、交通安排、环境设计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思路与综合安排,它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类的基础理论,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气象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涉及到工业农业等各种产业发展的基本知识与综合运用,它包容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多个理论领域,是多学科多门类学问的大汇集。规划涉及的内容博大精深,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理念密集。以“城市病“为例,理由可能千人百面,观点也会众说纷纭,但从规划的角度看,除了贫富分化、犯罪等社会问题外,其它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与城市规划相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怎样高估城市规划的作用几乎都不过分,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确实是太重要了。

  我国以往城市规划的主要缺陷:一是规划对反映经济发展内在规律与产业增长研究不够,二是规划对资源供应与经济发展需要的研究不够,三是对综合布局与满足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实际需要研究不够,四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匹配性研究不够。由于缺少深入的预测与精确的论证,必然造成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不足,继而带来了法定性与规范性下降,以至于一些城市规划还未实施过半,就左修又改,矛盾不断,解决问题缺少原则,搞 “和稀泥”太多。

  我国以往城市规划中出现多种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存在众多糊涂认识,代表性的有五类:

  一是认为城市规划应该体现领导意志,谁当领导就按谁的意图办事,谁官大就按谁的构想设计,把科学性放在一边;

  二是认为城市规划就是城市发展中的单一的平面布局,把立体的、全方位的、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放在一边,至于工厂怎么摆布,商业怎么定位,住宅区放在什么地方,似乎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与复杂的计算,“水深水浅”学问不大;

  三是认为城市发展了就会有问题,把问题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放在一边。以为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解决方法,路窄了就拓,车多少就建高架,所谓“兵来了将挡,水来了土屯”,把不得已的解决问题当成“题中应有之义”。

  四是认为所谓好的城市规划重在好看,把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的相关性放在一边,喜欢整齐划一,搞一刀切,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绵绵不绝。

  五是认为城市规划是虚多实少,经济发展是无法充分调控的,把城市规划的预见性放在一边,出现“城市病”以后不是从规划上追根溯源,而是就事论事,甚至以病治病,有的还继续强化“城市病”,结果越患越重甚至”一病不起”﹗

  城市规划中的问题体现了规划理论与实践在操作中不断成熟的过程,核心在于城市规划没有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自身规律进行研究,缺少科学预测与宏观平衡,因此,必然失去“和谐”之美, “张书记挖河李书记填”等现象也就在所不免。缺少“和谐”的城市规划必然制约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众多的遗留问题。

  三、“和谐城市规划”要充分体现六大指导原则

  ⑴、“和谐城市规划”是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协调、资源分配、环境承载等相关领域的法定性的指导原则,它作为城市建设的“宪法”地位不能动摇。城市规划具有不可还原性。建设了要想拆迁很难,污染了要想治理很难,做错了要想补救很难。一个企业建设动辄是成百上千万投入,一个产业安排常常涉及数十亿元资产的布局,一些排污企业一旦投产建设,就有一个长远的全面的治理问题,特别是与非污染的企业或与居民区杂居,更会带来治理的极大困难,搬走谁都伤筋动骨。更重要的是一旦污染渗入了土壤和地下水,消除污染需要成百上千年,而且难上加难。

  ⑵、“和谐城市规划”应充分体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近处着手、远近兼顾的指导原则。城市规划主题是“十一五”期间的五年,但规划依然考虑今后的10年以至更长时间。没有这个提前量,规划就会只顾脚下的一片土,用不了多长时间规划就会掣肘经济发展。中国有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少提前量,没有把握好远近兼顾的原则,导致城市建设变成了“摊大饼”,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区域、行业各自为政,布局凌乱,最终失去了城市自身的风格与特色,住不宜居、行不顺畅、游不舒心、境不宁神,最终会阻碍经济发展,还带来治不完的“城市病”。

  ⑶、“和谐城市规划”应充分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指导原则。生产力的发展是生生不息的,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超前预测,科学研究,最终形成的城市规划必然是科学的,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因此,规划应有很强的刚性,约束力。一经确定,决不能轻易调整和改变,更不是随意揉捏的面团。在制订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深入研究预测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分析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的人口流量、产业规模、交通要求、布局变迁、资源供应、环境负荷、生活方式的变化,制订出和谐的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规划使人们对当期及其以后一个相当时间城市经济总量、商贸规模、物流方向,对人们需要的吃穿住行、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而且在规划期满后,还能基本适应更长一段时间,为经济发展留有余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产业大了不感觉资源紧张;人口多了不感觉交通不便;建筑多了不感觉凌乱不堪;总量大了不感觉承载困难;所以人们常说城市规划的学问博大精深也正是如此。

  ⑷、“和谐城市规划”需要着重体现环境和谐的指导原则。环境是人生活与工作的空间,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环境和谐就是产业与经济活动主体与环境相适应、与环境的再生产能力相协调,符合各自的内在规律而存在。例如,在产业发展上,如果交通不畅、地租昂贵、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空气中常年弥漫着尘埃、汽车尾气与其它工业废气,那么这个环境就是不友好的,不仅人会逃离,产业也会逃离。一个工业区域内,如果没有长远的切实可行并持之以恒的治污措施,那么污染就会逐步扩大,直到深入地下、弥漫空间甚至危害子孙后代。产业对资源的索取不能超过资源保持均衡供应的度。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最终将破坏城市的产业基础。时下许多城市由于产业发展导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部分河道甚至常常干涸,这是表象,其实人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个区域的地下可能已经存有长期沉淀的有毒有害的污水层,它需要数十年淡化消解,它也将长期制约产业的发展。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留给后人的环境遗产。

  ⑸、“和谐城市规划”要着重体现宜人宜居的指导原则。城市是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心,是政治中心、商贸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教育科技中心、物流中心,是人流高度集聚、人居高度集聚、人的吃穿住行、生存繁衍和消费娱乐的高度密集区。经济与产业发展都是为人服务的,宜人生活、宜人工作、宜人居住是和谐社会的首要需求。一个好的和谐的城市规划要为所在的人群提供一个优良的舒适的城市空间。例如,上班不要太远,交通不很拥挤, 生活购物很方便,空气比较洁净清新,教育医疗很到位,等等。有的城市由于对污染治理重视不够,空气中浮尘与可吸附颗粒物超标,天空灰蒙蒙的;有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比较严重,等车时间过长,车速太慢,行车路线不尽合理等,这些都与宜人宜居的要求相距甚远。

  ⑹、“和谐城市规划”应当体现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反映民族习惯与城市个性的指导原则。文化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文化是一个城市长期历史过程中的厚重积淀物。丧失历史特点、民族习惯与文化特色,风格雷同,百城一面,这是城市规划中的败笔。我们看到,一些城市曾经大规模拆除具有历史风貌的文化街区,也有的将历史景点的周边浑然一体的附着物拆除,使得历史文物的保护缺少了相一致的文化氛围,缺少沧桑感与历史感,因此很不协调,有的甚至于不伦不类;少数文物景点由于周边新建筑物的比衬,历史建筑形同侏儒,芳容尽失,这些已经给城市文物古迹景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深刻的教训应当牢牢记取。

  四、充分认识不和谐的城市规划的消极后果与长远负面效应,提高对

  和谐城市规划的重要性、科学性与规范性的认识。

  一个有缺陷的落后的城市规划是不和谐的,其负面作用是直接的与间接的并存,短期的与长远的损失同在。它不仅会多多个方面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而且会造成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交通阻塞、社会再生产成本高昂等诸多问题,并且还会虚增经济泡沫和无效GDP。有的有投入没产出,有的投入多而效益差,一些城市由于规划形成和累积的问题长期掣肘经济发展。例如北京,如果多年来一直有一个科学和谐的城市规划指导,经济会发展得更好,更协调,更全面,会带来更好的经济增长,也能为居住人群带来众多的便利。比如使50%的人上班通勤时间在30分钟左右,20%的人上班时间在45分钟左右,20%的人员上班时间为一小时左右,10%的人超过1小时但一般不超过1。5小时。然而时下的北京交通,据粗略统计,能在30分钟时间内到达单位的仅占上班族的10%左右,半小时到1小时的不足30%,半数人群上班交通时间超过1小时,甚至有20%左右的人上班通勤时间竟高达2小时!与先进的城市规划要求相比,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在通勤上时间竟高达80分钟。如果按每月22。5天计算,每月浪费的时间总数高达30小时。如果用于工作可增加经济总量16。7%,按北京市2004年GDP总值4283。3亿元计算,可新增GDP 745。3亿元;如果用于休闲可相当于每月增加3。75个休息日,人们的生活质量、舒适度将会有很大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北京市有机动车辆240万辆,按照有关方面抽样调查数字,北京私家车月均油耗平均数在400元左右,而众所周知的是北京的交通至少有1/3时间因交通堵塞缓行或滞停在路,因此形成的无效油耗全年高达37.44亿元,加上公务用车,加上外来进京车辆,无效功耗总量应高达60亿元以上。这个数字告诉我们,规划不当造成泡沫产值或无效GDP可见一斑。

  城市规划的不和谐导致的经济损失与环境损失具有持久长远性特征,具有难以恢复的特征,许多损失无法用经济来衡量。例如,道路桥梁的建而复拆,所谓”张书记挖河李书记填”还在其次,更长远的损失在于产业布局的不合理。例如一些工业污染企业由于和居民区或与非污染企业混杂相居,不仅治污事倍而功半,付出大量费用却难以达到治理目的,而且也严重妨碍本企业与其它企业发展。许多有害污染长期沉淀在地下水中,需要上百年才能逐渐淡化分解。近几年来国家环保部门查处了淮河流域城市污染问题,其经济损失、产业损失与居民健康损失极其巨大,由此造成的众多健康问题与高发的癌症患者让人不寒而栗,许多居民洒泪迁居,其经济损失之重不仅在当前,而且还会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去年吉林石化的爆炸事件造成整个松花江流域的重大污染,带来了一系列后续问题。有些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环境压力后多年,在经过多年痛苦思考后,终于两害相权取其轻。首钢搬迁政府贴出资金高达500亿元,而首钢本身的直接损失、首钢近些年由于环境限制而坐失发展机遇而形成的间接损失与无形损失远不止如此。

  纵观城市发展的进程,由于规划不当导致的损失比比皆是:有的商业街在近距离内建设多个巨型商场,不仅使得投资不能发挥预期效益,而且造成交通阻塞,周边购物环境明显恶化;有的高层建筑位置不当,导致城市风道受阻,烟尘、尾气盘踞市中心区难以消散,长期危害人民健康;有的城市发展摊大饼,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在夏季还造成严重的“热岛效应”,城市被称作“火炉”,居民生活深感不适;有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绿色通路安排不足,园林与绿地的规划与配置不到位,城市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城市人群的烦躁感与沉闷感逐年上升,尤其是城市经常性的交通拥堵带来的时间损失、效率损失、经济损失与幸福指数损失更是高得惊人,许多损失无法精确统计与直接界定。

  五、当前的城市规划亟需关注并加以纠正的重要事项

  ⑴、防止商业街、CBD、步行街的攀比扎堆。过去的数年中,由于我们忽视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 不顾顾客流量、消费者群体构成、网点分布的合理性以及满足区域内客户群的需要,不注重对顾客的消费心理研究,不考虑行程是否合理,不计算时间成本大小,片面追求商业气氛浓烈的环境,人为铺建商业街、步行街,结果与经济总量不相称,与客户的购买力不相称,投入得不到预期回报。有的城市街道中商业项目已经过于集中也继续批准扎堆,一掷数十亿元建设综合型商场,结果成为人流高度集中、车辆高度阻塞,许多客户只好在千米之外寻找停车地点,每天要大量警察现场管理,成为问题高发的节点。前不久,商业部门已经出台了关于已建设大卖场周边千米之内不得再建设类似卖场的规定就是对现在规划的一种纠偏,同样,整个城市规划中应当为商业街、CBD、步行街降温。

  ⑵、城市规划中的写字楼过度向市中心区集中、向沿街地段集中、向商业区集中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科学规划迫在眉睫。不少城市都有此类问题。既有长官意志的引导、也有规划师们单向思维的结果。一些街道沿街地段由于过多安排写字楼,不仅地价攀升,租金昂贵,入驻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提高,而且交通成本、生活成本、环境成本也会继续增加。个别地段写字楼甚至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豪华,已经带来了交通拥堵,入住率降低、空置率升高、停车极为困难、治安情况恶化等多种问题,有些问题会越积累越严重。我们可以作一个分析。一栋写字楼常常可以容纳150个小公司,以每个公司20人计算,需要容纳3000人在此上班。如果每个公司有3辆车,写字楼就必须有450个停车位,如果每个公司每天有5个客户开车来访,时间段集中在5个小时内,那么每小时可有150辆车需要临时停放。现在有些城市街道道路两侧均为车辆占满,已经影响正常的车辆行驶和居民出行。由于不计算客流、不计算车流、不计算物流,随意规划批准写字楼,许多写字楼周边的停车场地、绿化场地越来越小,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险救灾问题、环境安全问题已经很严重。此类问题亟需充分重视并及时加以约束。

  ⑶、要特别注意统筹考虑工业区的分类规划和统一治污的问题,用规划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保驾护航。工业区布局不当或混杂而居是一些城市的通病,往往是划出一片为工业区后,至于工业门类特别是排污种类的差别与互相掣肘及环境作用则研究不多,有些城市的遗留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比如:有烟尘排放的工业企业应当安排在城市的下风区,可是偏偏在上风区;有的城市多家排污企业混居,不同的污染难以实现综合治理,以至于污染日益严重,而分开治理成本过于高昂,实施釜底抽薪的方案代价太大、伤筋动骨,因而难以实施。有些城市的污水排放通道与垃圾填埋场规划不合理,收集与处理均很不方便,有的通道与填埋场多年来无衬垫,大量的有害有毒物质渗入地下形成长期污染。城市规划要从总体布局上解决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作用不可低估。

  ⑷、要强化城市的综合配套服务项目,发展和谐生活,建设和谐人居,创建和谐空间。城市规划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实现城市和谐是最终目标。一产二产三产的布局,在同一产业中相关行业门类的布局,都要追求“和谐”,实现合理布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一些城市近年建设了众多的住宅小区,但忽略住宅区域的配套工程与配套项目的同步安排与同步到位的为数不少。有些城市住宅区容纳了数十万人入驻,完全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中等城市。但这些小区主要还是实现居住功能,按国际上流行的说法叫“卧城”,常常是商业、交通、教育、医疗、银行、邮局等等与人民生活相配套的设施没有进入同步规划,一些小区的居民出行相当不便,黑车猖獗,社区安全系数低,道路质量差,这种现象应在规划过程中与以解决。

  ⑸、要高度关注城市的产业布局,合理安排城市产业功能区,做到互相衔接、相互适应,资源共享。一个好的城市规划的基础是好的产业规划,好的产业规划来源于对城市发展的科学预测与真实把握。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规划的核心。从产业布局上看,原料的进出与产品的进出通道与流量,地下水资源与其它主要资源的补给,污染源的大小、与城区的地理位置关系、气象关系及污染源的统一治理的方式等等。对凡是能牵动大量物流人流的产业布点应该考虑周边的设施安排与通行能力,做到合理布局与统筹安排。在产业聚集区应当合理规划餐饮及商贸设施,并注意与街道拉开距离。对规模集中、人流物流量大的相关产业区域,应和相应规模的住宅区配套规划结合,应当和教育、交通、医疗、银行、商业贸易等网点配套对接。

  ⑹、要特别注意分解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安排,减少中心的重合与扎堆。城市规划存在问题中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中心区扎堆,多个中心高度重合,带来诸多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焦点之一对在国家第十一个五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期间,应当通过规划的指导作用,对中心过于集中的节点进行合理调整与拆分,缓解原有中心区的压力,形成多中心的格局。中心区应以科研单位、餐饮单位、文化旅游单位为主,这样有助于改善交通状况与城市生态。北京的中心城区之所以特别拥挤,就是因为政治中心、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商业贸易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等多个中心高度重合,想不拥挤也办不到。我们看到拥挤人流与车流早上从四面八方向中心区进发,晚上是则是从中心区向四面八方扩散,这根源在于我们的城市规划不尽合理。再比如象大学这样高度汇集人流的地方应首先放在城市郊区,国外名校无不如此。

  大城市要实现50%的人群上班通勤时间半小时以内的要求并非高不可攀。运用规划的功能分区的作用可实现这一目标。要在安排办公区生产区的同时一并考虑安排住宅生活区,改变长期存在着的功能区规划单一考量的习惯思路。改变生产重要、生活次要、先生产后生活的传统规划思路。以往的这种做法,一方面容易使得住宅区周边的车位道路等大量公共设施利用率很低,一面在办公区生产周边形成严重不足。事实上,任何一个城市如果想使得半数以上的上班族人群能够在半小时内顺利到达上班地点,如果背离就近居住的规划本来就是异想天开。在北京,近1000万人同一时段上下班,任何现代的交通方式几乎都难以实现这一需要,因为它需要天价的投资;另一方面,即使满足了也是世界上最不经济的投资。大马路、宽街道、高速交通工具的定位应该与资源与效率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和谐城市理念去解决城市规划问题,才可以更合理,也更切合实际。一些城市的建设事实证明,在安排生产区办公区同时,一并安排规划住宅区与其它配套设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住宅区周边合理规划写字楼、商贸楼、教育、医疗、餐饮、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与配套工程,不仅有利于小区人民的生活,而且也使得大量公共设施有足够的利用率,对改善区域经济格局、交通情况、房地产情况等社会发展指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⑺、要充分注意城市的交通方式的科学安排,做到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各展其长、适应多种需要。城市的交通方式是规划商业城市、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交通方式是人流物流的交换方式,交通枢纽的位置、交通类型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安排,对调节与实现产业布局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形成以公交、地铁为主、轻轨与高架为辅、自备车为补充的城市交通模式,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要求。当前要重点解决支路贯通、主支路交流通畅的问题。以北京的公路交通为例,过去的交通规划中由于对支路贯通与主支路互通的问题重视不够,以至于上路机动车不过240万辆,日外来车辆不过百万,但堵塞现象几乎天天出现,司空见怪。但是在纽约、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首尔、香港等城市,机动车辆比北京多得多,但交通并不拥挤,根本的经验是在布局相对合理的前提下,有一个主路突出、支路通畅、主支互动交流极为方便的交通网络。一旦主路堵塞,可以立即从支路往四面八方分流,因此堵塞很快缓解。但在北京,由于隔离带、隔离墙层层设防,上了主路就不好下来,下来也不好走,想不堵也无可奈何。另外,交通的运输方式设计是否科学也十分重要。在莫斯科、伦敦、首尔,有多站一停的快车,也有站站停车的慢车,人们可以各取所需,因此非常便捷。从城市人流物流的方向线路来看,北京以往的环路链接的办法也不够经济,相比之下,发散形的交通线路更有利于缩短距离,减少到达时间。城市公交要注意主线、支线适当配备、快车与慢车合理安排。从行车线路来看,一些线路过于弯曲,耗时耗油,慢车太多,长乘旅客与短乘旅客不能各得其所的情况应该得到改进。另外,各类交通类型与交通枢纽之间的转接也需要统筹安排,新的城市规划应博采众长、优化组合各种交通类型,满足旅客的多种需要。

  ⑻、要高度注重城市规划的生态空间格局安排,通过城市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实现和谐城市的总体目标。所谓生态空间包括了以宜居空间、生态平衡空间、资源结构平衡空间、气候气象交换空间为主的大格局。城市应防止滚雪球式发展、摊大饼式扩张。中心城区不宜规划过大。从国际城市规划的经验教训来看,中心城区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就容易带来多种形式的城市病,就会与宜居宜人宜经济发展的宗旨相背离。城市应该是高品质生活的载体。由于中心城区过大,不仅会产生交通问题、产业拥挤问题、粉尘尾气污水等污染源治理问题、“热岛效应”问题,也会带来其它各种社会问题。

  中心城区应考虑与周边地区有较宽的绿色通路,便利城外新鲜空气的对流,便于城外水源、气候与市区的日常交换,淡化和消解城市的废气与粉尘效应。其次,一个好的城市的中心区不应过于聚集相关中心,应该分解中心区的功能,减少高度聚集的人流物流各类中心重合或迭加。任何单一中心过大都应考虑中心分置,建设多个中心并存的城市格局。

  以北京为例,多少年前一直是以一个中心向四周扩展,已经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新修编的北京总规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格局,它将改变长期以来以居住在中心区、办公在中心区为优的习惯理念,有利于各个新城区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建设宜居城市、国际名城、商业城市、枢纽城市、科技城市、知识城市与旅游城市,也有利于资源均衡配置,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生态意义上城市经济的综合平衡。

  ⑼、充分认识和谐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病”的积极的校正与纠偏作用。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和谐的城市规划是科学的城市规划,它不仅可以描绘未来,而且也更应该能够来调适现在。要把对未来的规划与现状的调适结合起来,对已经产生的城市病起着积极的校正与纠偏作用,通过规划使布局得到合理调整,功能区划产生有益的改变,从而促进和谐城市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举一个例,某城市近郊一个近50万人口的住宅大区,是名副其实的“卧城”。由于数十万人口早出晚归,因此上下班时间交通极为不便,社会治安问题频发。白天区内商业餐饮生意清淡,配套设施利用率极低,房地产市场低迷,大量商品房闲置。那么,规划部门可以通过城市规划进行调节,不但可以通过增加商业、医疗、银行、学校等配套设施来改造它的环境生态,更可以通过引进公司(无污染无噪音企业)入驻来改变当地的经济生态。典型的做法是:通过调整城市规划,在住宅区周边安排一批写字楼或其它无污染企业。由于住宅区周边未形成有利于公司的生态环境,此时政府可采取补贴房租的办法吸引公司进入。假定在住宅区周边规划50栋写字楼,合计吸引5000个小型公司入驻。在入驻前三年贴付公司房租的80%。以每个小型公司月贴房租2000元/年计算,合计房租补贴为1。2亿元。这些小型公司入驻后,政府可以获得多项收入,不但足以弥补房租补贴部分,还可收获巨大的社会综合效益。以每个小型公司员工20人、年营业收入50万元为例,全部营业收入可达25亿元,共可实现税收1。375亿元;公司入驻可带动餐饮业的繁荣,以每天按午餐6元标准叫外卖,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政府可实现税收990万元;在房租方面,小型公司的60%员工在当地租房,按人均月400元计算,年可创造房租收入3亿元,此项可实现税收3600万元;等等。上述所得已经接近2亿元。另外,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一规划的实施还会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它将减少市中心区人流量每天20万人以上(折合来宾客户),缓解市中心区交通压力,它可增加餐饮服务业的各类就业人员1000人以上,它将带动周边地区形成更多的企业入驻创业,能提高本地房地产价格,能促进区域内银行业、交通业、教育医疗业等相关行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还将持续稳定增加就业,等等。由此可见,规划的调适作用是巨大的,利用和谐城市规划的调适功能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