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财政手段加大公共投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3:52 第一财经日报

  徐林

  本轮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过度投资。然而,这种投资扩张,是以全球需求作为背景的。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繁荣是国际经济繁荣的结果。换言之,观测中国经济的产能会否过剩,已经不能再简单分析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而必须放眼世界,审视国际总需求与国际总供给,特别是与国内总供给之间的关系。

  正因为上述原因,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大幅增加,以至于10月份竟然高达238亿美元。然而,这样的顺差状态,势必增加贸易摩擦,而且一旦全球经济趋缓,国内将呈现巨大的产能压力,通货紧缩不可避免。

  于是,我们必须启动消费,来积极化解未来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然而,目前的消费增长已属不低,要想进一步提高,必须优化消费结构,启动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愿望,则高度依赖于其对未来收入增长和相关支出的预期。

  当前,中国经济的货币过量供给,已经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要。过快的货币投放,一方面助推投资增长,另一方面,将大量资金挤压到虚拟市场。

  直观而言,低利率引发了投资膨胀、虚拟金融市场膨胀。低利率根源何在?在笔者看来,是汇率及其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决定了涌入的外汇,要求等值地投放相应的人民币。

  然而,提升

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很大。首先,提升汇率将大幅降低部分低技术含量行业的竞争力,而这些行业牵系我国就业问题。其次,提升汇率对于中国农业,影响可能更大,在西方大规模补贴的情势下,中国农产品价格原本就不具有竞争力,提升汇率影响更大。最后,推究汇率提升之根本,在笔者看来,升的是土地。因为只有土地才是根本意义上的不可贸易品。而土地价格是个综合指标,土地价格一升,劳动力、资本等各要素价格都会上升。而从当前看,我国经济的竞争力,表面看是劳动力,实质上是土地。土地价格上升意味着整体竞争力下降。

  实体、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汇率快速上升,而长远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又要求汇率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在笔者看来,积极财政是个不错选择。

  在目前,真正掌握在政府手中可资调节经济的手段在财政。其主体方式应当是大规模发行国债,实施公共财政。

  大规模发行国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以及社会保障问题。最直接的效果是增加了国家信用风险,这会大大降低

人民币升值预期。如果这样的国债发行具备一定的持续性,会进一步降低升值预期。

  大规模发行国债,推行公共财政,大规模建设学校、医院。总体看来,这样的政策一方面降低了农村居民对未来的不稳定预期,有利于持久刺激消费;另一方面,即期增加投资,可以防止国际经济下调对于中国大量产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防止产能过剩引发的通货紧缩。

  特别是,中国经济在土地价格等要素价格攀升的情势下,必须提升技术水平,这一方面需要企业投入研发,另一方面则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助益于技术升级。因此,尤其要在教育方面作更多投入。

  (作者为太平洋证券总裁助理)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