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积极管理需要探索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3:37 第一财经日报

  虽然中国央行尚未正式公布最新数据,但全球金融市场没有人怀疑,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将超过万亿美元大关。按目前中国外贸顺差和外资流入有增无减的趋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都将是世界头号外汇储备大国。

  如何安全、有效地运用巨额储备,如何优化外汇管理制度,各方人士近来纷纷出谋划策,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些讨论非常重要,且有必要深入下去。

  概要而言,外汇储备管理涉及总量控制和保值增值两大方面。在总量控制上,多数观点倾向于认为,根据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应逐步控制外汇储备总量过快增长,由此需要多管齐下。比如限制投机性国际热钱过多流入,通过适当增加进口以减少贸易顺差,同时尽快放宽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限制,防止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而造成新的负担。

  这其中颇值得关注的,就是如何放宽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限制。因为这不仅涉及

外汇储备总量调控,也事关保值增值。推进中国企业更快更好地“走出去”,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就需要逐步放宽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限制,甚至提供必要的政策性财务支持。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中国央行及中央决策层并不将其视为包袱,而是早就有深入而慎重的考虑。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就曾公开表示,应尽快“取消境外投资用汇额度限制,加大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这并不是说说而已的原则表态。今年以来,各部委先后出台的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在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深圳特区、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相关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用汇,基本上是有求必应。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首先享受境外投资优惠政策的,主要是超大型国企,特别是一些国有资源型企业集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仍然需要想尽办法筹集外汇资金,艰难开拓国际市场。而这成千上万对市场极为敏感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恰恰是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生力军。

  那么,如何让这些中小企业在发掘海外商机、运筹境外投资、纵横全球商海时,也能享受国家外汇管理的政策性支持,就是不小的现实挑战。央行和相关部委需要通过探索和创新,创造形成相应的政策执行机制,既让符合条件的中国企业获得支持,又要避免别有用心者拿国家外汇储备去打水漂,甚至借企业“走出去”的名义中饱私囊。

  至于中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各方面的讨论重点相对清晰,基本共识初步形成。央行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如果把外汇储备分成两块,一块保持流动性,一块进行直接投资,那么直接投资的方向必须安全,不能随便什么方向都去投资。

  不难看到,外界颇为关注的优化外汇储备中各种外币资产比例等问题,不是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重中之重。从现实压力和央行经验来看,如何积极管理保持流动性之外的外汇储备,部分外汇储备进行直接投资时能否确保安全,才是最难的。

  从近期本报推出的系列报道来看,韩国、新加坡等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近邻,以及挪威等经济发达国家,均积累形成了积极管理外汇储备的成熟模式,其中不少重要经验很值得借鉴吸收。比如韩国,对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有清晰的量化判断,对超出适度规模以外的富余外汇储备,则通过相关机构设置、制度保障和盈利目标,直接进行一系列积极管理。

  挪威央行则早在8年前成立专门投资机构,在严格的内部监管下,相对独立地对该国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多年来,这一专门机构的投资策略、投资限制、投资分布、内部治理、组织架构、风险控制、外部监督、监管报告责任、透明度,以及如何与挪威央行实现信息隔离等,均在探索中趋于成熟,很有参考价值。

  负责管理新加坡外汇储备的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其管理和运行模式则更加市场化。不过,由于两家公司都是先注册为私人企业,再由政府全资拥有,在私人企业的产权设定下,两家公司完全按商业原则运作,对外透明度偏低,要确保外部监管的有效性,困难其实不小。

  因此对中国而言,选择什么样的外汇管理模式是最有效的,一时还难以取舍。考虑到风险控制的复杂性,在相关机构设置、制度保障和人才不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中国必须积极探索适宜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但不宜采取过于激进的策略,特别是不能简单照搬别国的现成模式。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