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谁在谋杀企业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10:15 经济视点报

  □经济视点报记者 桑 燕

  10月31日,因不堪承受“欣弗”事件带来的压力,华源生物药业公司总经理裘祖贻自缢身亡。

  裘祖贻的自杀并非个案。据媒体报道,自1980年以来,仅有记录的,中国便有1200多
位企业家自杀。

  一连串发生在企业家中间的自杀事件,再度引发关于企业家与社会环境的激烈讨论。究竟是谁在“谋杀”企业家?

  企业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裘祖贻自杀了。

  作为总经理,他所领导的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欣弗”药因质量问题致使全国范围内11名用药者死亡,但他以死谢罪的还债方式还是让很多人感到遗憾——裘祖贻罪不致死。

  不可否认,对于“欣弗”事件,裘祖贻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但是,在药品质量监管制度、药品流通体制等并不完善的情况下,所有的责任能让裘祖贻一个人扛吗?

  如果没有出现“欣弗”事件,裘祖贻是一位将濒临倒闭企业起死回生的英雄。而一次的质量疏忽,使他为千人所指,身败名裂,以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裘祖贻的经历并非个案,他之前的成功及其后来的结果,恰恰是所有企业家目前生态环境的映射。而裘祖贻,也不是唯一选择自杀的企业家。

  不堪重负的企业家们

  人们对企业家自杀的最深记忆,恐怕来自2005年的1月。

  当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个早晨7点,山西鑫龙稀土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恩龙在办公室跳楼自杀。3天后,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上市公司金花股份(600080)副董事长徐凯被发现在西安某酒店自己的房间内自缢身亡。1月13日,黑龙江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庆斌跳楼自杀。

  新年伊始,3位企业家几乎不分先后的自杀案,给2005年的商界蒙上一层阴霾,也在人们心中蒙上一层迷雾——身家上亿的富豪,不用为生计而斤斤计较,为何要选择自杀?

  在山西,赵恩龙是个颇有名气的企业家。他一手打拼下来的山西鑫龙稀土磁业(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8年,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到2002年组建集团公司,总资产达4.5亿余元,下属四个控股公司、四个关联公司。按照其公司网页上的介绍,“是一个跨行业、跨区域、多品种、既立足于基础产业,又涵盖高新技术产业的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而作为拥有金花集团20%股份的副总裁,徐凯的身价也不可小觑。成立于1991年的金花企业集团,涉足投资、开发、制药、商贸、交通、房地产、酒店及高尔夫等数十个领域,拥有国内及香港两家上市公司,总资产80亿元(净资产48亿元)人民币。

  作为富豪一族,赵恩龙、徐凯并不是最早选择自杀的人。

  近的来说,有还未曾淡出人们视野的黄河集团董事长乔金岭,乔于2003年9月7日上吊身亡。远的有1993年3月9日跳楼自杀的上海大众老总方宏,1997年7月28日举枪自杀的贵州习酒老总陈星国。

  这仅仅是引起关注的全国知名企业家中的个案,还有更多没有进入全国视野的案例。据媒体报道,自1980年以来,仅有记录的,中国便有1200多位企业家自杀。

  这样一个数字,说明企业家的自杀绝对不是一种偶然,更不是一种自然生态。

  在普通百姓眼中,他们是人上人,抑或身价上亿,抑或权倾整个公司,他们不用为养家糊口发愁。在普通人生病后倾家荡产还想活下去时候,他们为什么选择死亡?

  不能承受的生存压力

  法国哲学家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也许,从方宏到裘祖贻,每一个选择自杀的企业家们在自杀前都进行了一番生死价值的比较和人生哲学的思考。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样的挣扎和衡量,但可以确定的是,最终他们都认为死比生更好。

  是什么样的压力让他们看不到生存的希望?

  裘祖贻是无法接受“欣弗”事件后的社会角色。“欣弗”事件发生后,裘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成了没有社会责任、丧失良知、利欲熏心的坏蛋。有人说他的死是他良知的觉醒,这一死,也让大家对他产生些许尊敬。

  似乎裘祖贻只有选择死亡,才能赢得别人的再次尊重。没有人记得“欣弗”事件以前的裘祖贻了,那个以6年时间把濒临倒闭的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起死回生的裘祖贻,那个嘴边常常挂着“以产品质量赢得市场,质量第一,质量至上,把质量作为市场制胜的法宝”的裘祖贻,那个作为一任总经理租住着每月200元房租小屋的裘祖贻。

  如果没有“欣弗”事件,裘祖贻是一个坏人吗?会有人说他没有良知吗?他以企业的良好效益提高了几千名职工的待遇,他曾经是很多眼中的英雄。

  而一次失误,却让他成了万人唾弃、一无是处的罪人,并要以生命的代价换取人们对他良知的认可。

  与裘祖贻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很多人,他们因种种原因触犯法律,或是身陷囹圄,或是逃往异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裘祖贻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那是面对11条生命指控的自我谴责及声誉扫地的心理落差,也许还有看着他一手扶起的企业走向没落的绝望。在事业、名利全部坍塌的时候,他崩溃了。

  赵恩龙的死是被债务所逼。按他遗书的说法,政策变化快,负担过重,银行的贷款和朋友的借款无法如期归还,上门讨债的人很多,等等。

  2004年,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鑫龙集团涉及电解铝和房地产两大行业,全部触到了国家紧缩银根的风头之上,其贷款总额已超过其总资产。据悉,在赵恩龙自杀后,鑫龙集团以及下属公司已涉及债务诉讼11起,涉案标的超过两亿元。其中最大的一笔诉讼原告方为工商银行运城分行,涉案标的1.8亿元。

  而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赵恩龙还借了朋友好多钱。结果连利息都还不起,这让讲义气的赵恩龙无法面对自己的朋友。

  乔金岭自杀的原因虽然传言众多,但不管是债务纠纷、投资失利,或是不可抗拒的压力,乔因做企业而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徐凯却宣告了企业家自杀的另一种原因——生活不顺,加上疾病缠身所带来的健康压力。徐凯生前除了已知的高血压、前列腺炎,还查出糖尿病Ⅱ型、乙型肝炎和严重的抑郁症等。

  自杀的背后,是企业家的生存压力。

  残酷的生态圈

  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下,多数企业还没有成熟完善的运营机制,所以,一些在并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进行着无秩序、无规则的游戏,恶性竞争不可避免。这不但增加了企业的风险,也为企业家对企业的管理徒增了烦恼。

  另外,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需要资金积累。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把盈利当作第一目的,相对其他方面就不太关注了。

  为了生存,只有永无止境地前进。因为冠军只有一个,掉队就等于淘汰。所以,企业家永远不敢松懈,并且没有尽头。

  正如1993年在家中用水果刀割腕自杀的茂名永丰面粉厂老板冯永明的遗书中写到的:“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宁和幸福。”那年,他年仅29岁。

  “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发展水平的不协调也是为企业家带来压力的一个原因。”MBA导师、郑州金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光明说。

  在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没有完全融合的情况下,他们面对各个管理部门的卑弱心态,成为商务应酬的一大累事。“细微的人际关系就可以把人累得心力交瘁。”一位企业家如是说。

  另外,企业自身的生存、竞争、发展、战略决策都成为压在企业家身上的大山。一旦达到一定的高度,他们就开始害怕失败,对未来的决策也开始犹豫不决。爬得越高,倒下来砸得越重。

  “人一旦爬到山顶,连退路都没有。”有企业家说。

  而企业家一旦爬到山顶,成功之后,就会越来越寂寞。所谓“高处不胜寒”,他们找不到人倾诉,一切都扛在肩上、埋在心里,终有一日,不堪重负而倒下。

  后来验证,方宏、徐凯都是抑郁症导致自杀。带给他们风光的财富,也成为他们死亡的导火索。

  外表风光的企业家们,其实生存在一个更加残酷的生态圈内,而且,这种生态从来就没有和谐过。生活在这个生态圈中,会遇到比常人更多的风险变数。

  面对这样一个强势又弱势的群体,社会可以给予什么样的救助呢?

  【事 件】

  裘祖贻的死亡救赎

  11月1日,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发出了公司原总经理裘祖贻积劳成疾、突发疾病去世的讣告。然而,警察证实,裘是自缢身亡。在裘祖贻生前留下的字条中写着:“心里难过极了”,“对不起那么多的员工”,“只有以死谢罪”。

  以死谢罪

  如果不是3个月前的“欣弗”事件,裘祖贻还不会走入全国人民的视野,而正是这次的“扬名”,把他逼入了死胡同。

  2006年8月3日,卫生部连夜发出紧急通知,青海、广西、浙江、黑龙江和山东等省、自治区陆续有部分患者使用欣弗后,出现胸闷、心悸、心慌、寒战、肾区疼痛、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要求各地停用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欣弗。

  随后,如非典时期一样,“某某地方出现‘欣弗’疑似症状、某某地方没有发现类似症状”的新闻开始在全国流行。随着受害者的不断增加,全国开始大规模追杀“欣弗”。从这一天起,作为安徽华源药业的总经理,裘一直处在各种矛盾的风口浪尖。

  10月16日,安徽省政府通报了国家药监局对“欣弗”事件的处理意见,并以“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疏于对企业管理,对欣弗事件负有主要责任”为由,撤销了裘祖贻的总经理职务。

  “他一直很自责,说对不起那么多的员工。”一位和他共事的领导说,

  在裘祖贻自杀当天,有来自黑龙江的“欣弗”问题药受害者家属到华源药业要求赔偿,并且点名要裘祖贻出面解决问题。但是裘祖贻一直没有露面,后来再拨打他的手机,便一直处于关机状态。10月31日晚间,裘在家中上吊自杀。

  裘祖贻的身边有一封写给妻子的遗书,内容是“欣弗”风波以来,他的压力巨大,感觉对不起大家,因此萌生死意。

  尽管如此,对于裘祖贻自杀的原因,还是出现了无数版本。

  善后工作的压力

  传言最多的,是裘祖贻被逼入死角的原因是欣弗事件善后工作的难题。

  处理意见出台后,摆在安徽华源面前最大的两项工作就是处理善后和恢复生产,而善后问题的迟迟难以突破,确是让裘祖贻备受压力的原因。

  欣弗事件发生后,安徽华源聘请了北京中济律师事务所代理负责善后的法律事务,但善后工作的难度,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想。

  关于问题欣弗造成的伤害,国家局认定的大约为百例左右,而从9月至今,来到企业要求赔偿并有案在录的已经超过400例。

  之所以出现受害者家属不断到公司索赔的事情,缺乏权威部门协调确定受害人及受害情况是重要的原因。公司方面认为,有的病人是心脏病等其他原因死亡,也被认为使用公司药物所致。而有一部分受害者家属漫天要价,甚至有过激行为。

  企业希望索赔者通过起诉来解决,但很多患者明确表示不愿意起诉,而是直接到企业索赔。来自哈尔滨的一些受害者家属甚至在厂里摆放花圈、烧冥纸,态度强硬。

  裘祖贻被免职后,依然有受害者家属点名要找他直接索赔,这让他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另一方面,在“欣弗”事件发生后,公司基本处于停产状态。一位熟悉裘的员工表示,裘6年前一步步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十分不易,企业一夜之间遭遇灭顶之灾,他内心十分自责。

  集资内幕

  而有内部人士透露,来自受害人家属的压力并不是最大的麻烦,促使裘祖贻自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几年前的集资款问题。

  6年前,裘祖贻通过竞聘担任了安徽华源的总经理,并通过银行贷款、职工集资等办法筹得了大笔资金,公司经过调整改制后,逐步走上了盈利的道路。据有关媒体报道,企业集资涉及金额达8000万元。

  近两年来,随着华源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想进华源当工人,公司又制定了“卖工”集资的方案,想进厂当工人必须缴纳约15万元的集资款,该款将在5年内返还工人。目前已有数百人缴纳了集资款,成了华源的职工。随着“欣弗”事件曝光,企业停产2个多月,企业职工大部分停工待岗,资金链条已到了崩溃边缘。内部职工担心血本无归,早已人心惶惶。

  其内部人士称,从一开始被媒体曝光之后,裘祖贻就担心“卖工”事件会出现问题。

  裘还担心,职工之前缴纳的巨额集资款可能会遭受到损失。

  “这笔集资款问题可能是促使裘自杀的最大原因,因为他认为有负于大家,非常地内疚。”了解裘的人士说。

  裘留下的遗书内容也印证了这一点,遗书中说,“对不起那么多的员工”,“只有以死谢罪”。

  救企英雄

  而在此之前,裘祖贻却是华源药业公司的功臣。

  安徽华源的前身,是成立于1970年的安徽省阜阳制药厂。2000年被华源接手之前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濒临倒闭。当年,裘临危授命,通过公开招聘加入安徽华源,受任总经理一职。通过6年发展,华源药业公司不但扭亏为盈,并且效益直线上升。不仅是当地的利税大户,而且企业员工工资也在当地排名靠前。

  据介绍,裘祖贻对质量问题是相当重视的。“以产品质量赢得市场,质量第一,质量至上,把质量作为市场制胜的法宝”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他还制定了诸如“质量买断制”、“质量责任追究制”、“产品出厂许可证制”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要求公司上下对于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要一查到底,一追到头,不放过蛛丝马迹。可是言易而行难,最终还是质量问题给了裘祖贻致命一击。

  出事后,有记者找到裘祖贻的“家”——租住在一栋破旧的居民楼二楼的房间,这位记者对这位总经理的住所如此描述:“楼道里堆放着杂物,许多住户的房间窗户明显是经过翻新的。当地居民介绍,这样的房子每个月也就200元房租左右。”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证券报》等媒体报道整理)

  【访 谈】

  给企业家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专访郑州金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光明

  经济视点报:您如何评价当前的企业家生存环境?

  陈光明:难。无论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还是民营企业家,都非常艰难。无论是经营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有太大的压力。

  经济视点报:在房价迅速攀升、企业家高喊着“为富人建房”、诈骗银行贷款、侵占国有资产案频频发生的现在,百姓对企业家的印象似乎只剩下有钱、为富不仁、利欲熏心了。

  陈光明:企业家留在外面的是风光,其实他们的生活远不是看到的那样都是阳光。俗话说:“有钱就没有闲,有闲就没有钱。”企业家付出的不仅仅是闲,还有无边无际的烦恼、痛苦,乃至身体的健康代价。

  这与中国的现状有关。民营企业一般规模不大,需要资金积累。企业为了生存,把盈利当作第一目的,对其他方面就不太关注了。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起来,企业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还不成熟,为了利润、为了竞争,他们把眼光放在市场上,对于内部管理用心不够,所以才会出现“欣弗”事件。

  经济视点报:他们面临着哪些压力?

  陈光明:压力很多。比如,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领导们想把企业做好,但他们所费的精力和时间的70%都不在企业内,而是在企业主管部门的沟通上。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最难当的,做得再好,一旦企业内部发生动荡,一切成绩都没了。所以,很多国企的领导都秉承一个宗旨——只要企业不倒闭,工人不闹事,就是好企业。

  民营企业家的生存也不易,内地尤其明显。比如,国家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大部分落实不了。另外,市场机制不健全,对专利、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人才问题、研发问题,都是困扰企业家的难题。

  经济视点报:造成这些压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陈光明:主要在于体制原因。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国内的环境既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并没有达到一致。企业是市场的,而企业的命运又取决于政府的行为,所以,这会对企业有一定的制约。

  经济视点报:对于这些处于“高压”状态下的企业家,社会应给予什么样的救助?

  陈光明:首先,政府应加快市场化进程,给企业最为轻松的环境。现在一个企业要面对多个管理部门、多个领导,而很多管理部门并不是以服务为目标,也不是以管理为目标,而是以盈利为目标。

  其次,还企业家以平民化,给他们一个常人的心态。

  【链 接】

  近年来部分自杀身亡的企业家

  1.1993年3月9日,上海大众老总方宏跳楼自杀。距他退休时间不过只剩一年之久。

  2.1993年,茂名永丰面粉厂老板冯永明在家中用水果刀割腕自杀,年仅29岁。遗书中写下:“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宁和幸福。”

  3.1997年7月28日,在习酒厂被茅台酒厂兼并前夕,贵州习酒老总陈星国举枪自杀。陈于1982年出任习酒厂厂长,15年间把一个年产值只有300多万元的县办企业,逐步扩展为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的大型企业,但后来企业营运出现问题。

  4.2003年9月7日,黄河集团老总乔金岭上吊身亡。

  5.2005年1月1日,山西鑫龙稀土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恩龙选择在新年第一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6.同一天傍晚,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上市公司金花股份(600080)副董事长徐凯进入西安某酒店自己的房间,此后再也没有出来。直到1月4日警方强行进入,发现他已自缢身亡。

  7.2005年1月13日,黑龙江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庆斌跳楼自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