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广场:记者节寻找记者生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 03:51 中华工商时报

  今天是记者节。100多年前,马克·吐温曾这样评价新闻业:“这是由一群无知、自以为是、头脑简单的人制造的舆论,这些连挖沟、修鞋都不够资格的人,为了生存走上了记者之路。”

  这有点像当下中国新闻记者的写照。曾被誉为“无冕之王”的这个群体,正在尴尬地饱受声誉危机。更可怕的是,即使是记者自身,也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之中。

  不止一个同行对我表示他们不会一辈子做记者,或者更直白一点,如果有一个类似公务员之类的职位等着他,恨不得第二天就跳槽,离开这个在他们心中看似花花世界,实则空洞浮躁的新闻界。有一个比喻,如果把人的职业生涯比喻成一根筷子,那么平常人的走势是一条由低到高上升的斜线,而新闻记者的命运只是一条起点不低,但上升极为艰难的水平直线。

  我也曾深为这种比喻震动,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忽然反问自己:难道做记者的惟一目标就是削尖脑袋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吗?美国新闻界对记者的要求是“安慰那些被折磨的人,折磨那些生活享受的人”,而中国如今的大多数记者,不知不觉中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看成普通大众中的一员,而更愿意与工作中接触的所谓“精英们”为伍。

  所以,我们常常说自己“很焦虑、很迷茫”。在整日连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的奔波中,我们渐渐失去了那种慢慢讲述朴实人性故事的耐心,我们以写出那些吸引眼球的文章为荣,并操着学者式的腔调夸夸其谈。于是乎,我们的报纸上充斥了大量、让人感受不到关联的信息垃圾———正如莎士比亚的一句台词“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和繁杂,但是毫无意义”。

  其实,热爱新闻写作和想当记者的人身上最宝贵的,是或多或少的一种理想主义气息。他们未必拥有企业家过人的精力和胆识,也未必拥有学术精英们高人一等的智商,但在他们内心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记者情结,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描述人性中最深处的东西,当我们幸运地找到这种感觉时,那种幸福难以言表。与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不同的是,一旦这种感觉被身边的纷繁所消退,记者的职业生命力也就行将终结。

  几天前一个晚会上,一家钢铁公司的经理颇为不屑的认为记者“没有专业技能,也就没有不可替代性”,我的回应是“无所专攻、有所执持”恰恰是记者存在的必要,记者可能永远不像达官贵人,但我们可以有内心所向往和坚持的东西,这种真诚和坚守对任何一个健康社会之发展都至关重要。

  诚然,种种偷懒、功利的想法还是会不时地骚扰我们,也许每到此刻,我们应该回到我们记者之梦的出发点,找回内心深处最宝贵的、记者立身之本的特质———独立思考,讲老实话,竭尽所能接近真相。这时我们会体会到,我们可以做得有多么好……(8A9)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