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从中国超级循环周期获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10:1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赵忆宁 北京报道

  中国的经济崛起对非洲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一直被忽视。直到今年5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发展经济学年会”上,经济发展合作组织的专家首次发表研究报告《中国与印度的崛起:非洲从中国与印度的获益多少?》,第一次全面评估了中国的经济崛起对非洲的正面影响,提供了深刻的专业性分析。而后,世界银行也发表了极为相似的报告《非洲的丝绸之路——中国与印度的新经济处在前沿》。

  世界两大国际组织前后发表的两份报告都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中国和印度的快速经济发展正有力地促进非洲经济的发展,其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多数人的预期。专家们认为,非洲通过原材料出口,第一次与世界经济保持从未有过的紧密联系,正在从中国推动的“超级循环周期”中获利(受一个主要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十年一次的实际商品价格的攀升期)。

  非洲在1997年-2000年期间,其实际GDP增长率是3.3%,而在2001年-2005年期间,实际GDP的平均年增长率是5.2%。而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实际GDP增长率在2004年也达到了5.2%,出现八年一遇的增长高度。

  《非洲经济展望2005年》(AFDB/OECD2005)提出,商品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非洲出现这一繁荣景象背后的关键因素。中国的经济发展在遥远的非洲地区的增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很多非洲经济国家作为原材料和软性商品(soft commodities)的重要生产国而与世界经济联系起来。在过去十年中,中国作为这类商品的净进口国的兴起,意味着中国能够通过影响全球商品市场,从而影响非洲大陆。由于中国的多样性,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也表现出巨大的多样性,很难简单用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等来概括。事实上,中国与非洲国家存在巨大的互补性,非洲的欠发达地区因此也更能感受到中国的巨大正外部性。

  非洲贸易史上的亮点在近几年出现,中国和印度主导的亚非贸易额出现显著增长是决定因素。这一贸易是由两个地区之间经济的互补性推动的。经济的增长带动非洲对中国的制成品和机械需求越来越大,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除了对非洲的自然资源产生更多需求,对劳动密集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非洲得天独厚的要素禀赋与中国经济中长期的稳定增长结合起来,将有可能创造世界经济史上最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携手发展、实现双赢的奇迹,也意味着当前亚非之间的贸易繁荣是可以持续的。

  非洲出口市场改道

  不发达的市场机制、国家间巨大的发展差距、普遍存在的对竞争的约束,以及政府无能为力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非洲的落后状况,使得在非洲进行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成本非常高。在过去15年里,世界贸易和投资总量显著提高,但是在全球贸易和投资市场上,非洲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在过去的60年里,非洲总的出口份额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非洲出口商品的优势主要是石油。在过去20年里,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非洲国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非石油产品出口份额没有增长的地区。这种欠佳表现显示了非洲没有利用好世界贸易来调节自己的增长。除非能够扭转这种趋势,否则非洲大陆的可持续增长的模式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中国却成为非洲出口最具活力的目标市场。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非洲在亚洲的第一大出口国。1990年,中国只占整个非洲出口市场不到1%的份额。15年之后,已经增长到7.94%。这一过程随着中国加入WTO而显著加快。流向印度的出口不到1%,日本为3%。

  中国从非洲的进口显示了一个清晰的、按照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开展贸易的商品结构模式,这与非洲商品生产的李嘉图优势(Ricardian Advantage)一致。非洲向中国出口的绝大部分是资源产品,正如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一样。

  近年来,非洲国家不仅大量增加对中国的商品出口,不少国家同时还成功将中国转变为最大的商品市场。2003年,中国分别占安哥拉、刚果(布)和苏丹石油出口量的1/4、1/3和4/5。

  2005年的研究发现,中国与非洲出口国相关的七类进口商品(1998年-2003年期间的大部分商品)的增长速度,是中国的全部进口的平均增长速度的1.5倍。这七类商品分别是布基纳法索、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苏丹和坦桑尼亚的饲料,南非和刚果(金)的钴,赞比亚和南非的铜,几内亚的铝,毛里塔尼亚,南非和津巴布韦的黑色金属,尼日尔的化学品。

  在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口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中国和印度。例如,世界其他地区(不包括中国)的棉花进口的增长速度是0.9%,中国对世界棉花需求的增长的贡献达到100%。

  从2000年开始,非洲与中国之间的贸易表现出强劲势头。非洲向中国的出口在2000年左右开始增长,此后以56%的年增长率增长。到2004年,非洲向中国的出口达到114亿美元,是2000年出口额的四倍多,也占非洲向世界出口的6%。

  虽然非洲向印度的出口势头仍然保持强劲,在2000年-2004年期间平均年增长保持在10%。不过在2000年作为非洲的贸易伙伴,中国已经赶超印度。2000年以来,非洲从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进口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是33%和20%。

  OECD报告认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GDP和工业增长率)和非洲的商品出口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相互关系。中国工业的强劲增长推动了国家对能源和金属的需求,也推动了对非洲商品的需求,有利于全球原材料价格的部分回升。

  中国和印度对资源性产品不断上升的需求,不仅促成了较高的商品价格和大多数非洲国家贸易条件的相继提高,同时还引发了非洲出口远离经合组织市场,而向亚洲市场靠拢的重大改道。当非洲出口商不再把经合组织国家当作主要出口国家时,经合组织国家的份额在1995年至2004年间开始下降。

  涉及到主要的非洲原材料出口国(如安哥拉、布基纳法索、乍得),在中国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市场的同时,工业化国家的出口份额急剧下降。例如,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出口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95年的1.3%显著增长到2004年的9.3%。

  非洲贸易的改道可能隐含着什么?OECD的报告认为,非洲商品生产者为实现多样化而做出偏离传统出口地区的努力,使得43个非洲国家中的17个国家的出口更加专业化。中国从非洲的进口表现出一个清晰的商品结构模式,恰好与非洲商品生产的相对优势保持一致。

  非洲进口增速33%

  在过去五年里,非洲进口的年增长率为33%,比其他任何地区都高。这些产品包括价廉物美的制成品,为非洲市场提供了适合于当地发展水平的耐用消费品。其中有些是中间品,用来在非洲装配产品,然后出口到第三方市场,如欧盟和美国;有的是大型物品(机器和设备),用来为非洲制造部门服务。非洲从中国的进口量也在增加,非洲从中国进口大量制成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和非洲本地生产的同类商品形成竞争,但更重要的是为非洲封闭的市场引入竞争,并通过加工贸易使非洲部分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条中。

  在纳米比亚—安哥拉边界延线的一个正在兴起的贸易中心,中国贸易商被当地商业界看作很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与那些从南非或欧盟同等商品相比,价格低了很多。有17年外交官生涯的法国前外交部非洲难民事务官员魏柳南(lionel Vairon)因工作关系常年在非洲工作。他对本报记者说,很多非洲人现在可以购买以前不可能买到的产品,比如DVD、电池、BP机等,因为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相对便宜。他强调,中国产品进入非洲,应该看双面的影响。虽然进口商品与当地商品形成竞争关系,但是生产部门的工人本身就是城市的消费者。因此,来自中国的低价进口商品对非洲消费者的净福利影响是无法确定的。

  由于进口价格比原进口国价格或国内生产者的价格低廉,使得非洲出口商和城市消费者可以享受到较高的购买力,不仅城市消费者从低价的消费品获得了购买者剩余,投资商还从低廉的资本货物中受益。

  中国对非洲FDI趋向多元化

  在2002年的一次下滑之后,非洲的外商直接投资在2003年恢复到原有水平,并在2004年保持稳定(12.8亿美元)。尽管对于1988-1993年间的1.09%有所上升,非洲在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流中所占的份额一直保持1.98%的较低水平。

  依据国家的不同,非洲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开发方面。而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安哥拉、乍得、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和南非)也持续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大量更小的国家收到的外商直接投资则用在服务方面,尤其是电讯、电力和零售贸易。

  传统上,大部分中国对非洲的FDI也集中在获取自然资源部门,如油田和采矿。因为这些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所以很少能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然而,近几年来,中国对非洲的FDI开始变得多元化,更多投资涉及服装、食品加工、零售、水产、海产、商品房、交通建设、旅游业、电力、电信以及其它行业。更重要的是,有些投资正在推动非洲进入领先的跨国公司生产网络,日益改变了劳动力的国际分工格局。因此,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往来远非买卖资源这么简单。根据世界银行报告《非洲的丝绸之路-中国与印度的新经济处在前沿》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中旬,中国对非洲的累积FDI估计达11.8亿美元。

  在塞拉利昂,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来自湖南省)正在轻工业制造区生产诸如弹簧床垫、顶棚瓦以及洗发液等产品。中国人在非洲组建的水铝石企业则时间更短。如果不考虑投资的资产净值,中国公司已经涉足到主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西部非洲的奥林匹克露天大型运动场、金沙萨的总统官邸,以及坦桑尼亚的铁路建设(此项目与西方建造的几乎平行的公路系统竞争)。中国承包商当前已经涉足许多项目,有重大影响的是中国承包商赢得了尼罗河上麦洛维大坝项目的6.5亿美元投标,成本为15亿美元,主要由阿拉伯多国基金筹资建造。

  魏柳南(lionel Vairon)告诉记者,在他所到的每一个非洲国家,当地政府都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直接投资。埃及政府的投资部部长表示,埃及目前有7500万人口,失业率18%,需要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另外埃及在2004年与欧盟签署合作伙伴协议,意味着当地生产的产品可以进入欧盟市场。摩洛哥政府也表示,希望中国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尼日利亚目前国内既没有飞机也没有火车,公路也很少,他们也希望中国政府能投资其基础设施。

  “欧洲在非洲的投资主要是能源和旅游,很少投资制造业,工业项目很少,更没有投资公路等基础设施,也没有培训,非洲国家把希望放在中国方面。”

  “中国可能是非洲最后的希望”

  中国与非洲日益增长的经贸联系给非洲人民提供了大量机会。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对于拓展非洲商业联系的强烈意愿,将有助于非洲改变过去过分依赖少数几种出口商品的局面,使出口更多元化,并促进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制成品和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还有助于非洲在自然资源禀赋的传统优势上拓展产业的前后联系,从加工过程中获得更多利益,并在某些行业中参与现代全球生产网络。此外,这种持续升温的经贸关系通过引入竞争、先进的技术和劳动技能,推动了非洲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非洲国内市场狭小,无法达到具有国际

竞争力出口产品的生产规模。因此,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不仅促进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一体化,更重要的是在非洲国家相互之间达到更加紧密的融合。

  相对非洲本土企业来说,中国公司更加广泛地参与了非洲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企业有20%的产品销往非洲其他国家,高于非洲本土企业10%的份额,因而对非洲经济整合程度的贡献要比非洲本土企业做得更好。

  另外,中国公司是向非洲输入先进技术和技能以及新设备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投资非洲的中国企业,从中国国内购买的设备占总体的60%,从非洲当地购进的部分占32%。世界银行的研究认为,有很强的证据表明,中国与印度的投资对于东道国市场来说存在显著的外溢性。

  “欧洲30 多年来在非洲的基本做法是帮助自己,而不管非洲的发展问题。即便有援助,时间也非常长,而且不切合实际。”魏柳南举例说,欧盟在莫桑比克援助一个

医院的项目,建了五六年,建成后才发现那里没有电力供应而不能使用。而在安哥拉与塞内加尔,当地政府对中国的援助给予很高评价,援建项目一年就可以建成。而且中国的贷款利率比较低,甚至是无息贷款。“中国对非洲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可能是非洲最后的希望。”魏柳南评价说。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已经成为“南南贸易”的典范。在过去的两个世纪,多数非洲国家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与传统的工业化国家保持着几乎是一边倒的贸易格局。然而,“南北贸易”始终没能使多数非洲国家获得发展。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正外部性,却给非洲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另一条路径:通过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形成更紧密的经贸联系,开拓出口市场,进口适合当地发展水平的耐用消费品,融入国际间产业分工格局,加快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最终努力实现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