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庭审斗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04:19 第一财经日报

  王佴

  作为一个专门跑法院的记者,我听过各式各样的案子,也见过记者采访时,遇到的各式各样的态度,有平常对待之,有热情招呼之,更多的还是严防死守之。

  上月,我在某地旁听一个金融犯罪案,由于事关某知名国企,于是该企业员工在领导的指示下,手拉手筑成了一道人墙,所有旁听者均不得进入,当然,他们的目标是那些前来报道此案的记者。

  一方是接领导命令不放一个记者入场,一方是为了完成每月的任务量一定要进场,大家都是为了保“饭碗”,于是两厢发生了一些冲突,差点把一起金融犯罪演化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其实,对于记者而言,类似这种阻力,虽然麻烦,但多数是无力的,毕竟有点无理取闹了,怕就怕来自法院方有意无意的为难。

  上周,我在另一地旁听一个职务犯罪案,由于有关部门认为案件敏感,于是,法院也不敢等闲视之,当天入场者不仅需要持旁听证,而且凡是疑似记者混入者,还要开包检查。由于该案依相关法律规定是公开审理,所以原则上18岁以上公民凭身份证即可旁听,但法院方迅速招集一批实习生和行政人员,将旁听席坐得满山满谷,让那些记者看得傻了眼,只得堵在门口,每见一个出来上厕所的听众就问上几句,一个完整的审判就这么成了东一句西一句的拼凑。

  其实,法律中之所以将公开审判为原则,不公开审判为例外,其目的就是在于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同时也是对法律价值的一种宣传过程。

  如果没有这么多远道而来的记者们对庭审的忠实纪录,法律的正义及程序公正将在传播过程中打折扣,甚至可能遭到扭曲。一个法治的社会,首先要培养每个公民对法律的尊重,这需要记者的宣传,同时也是对司法及行政机关的要求。(作者为本报华南分社记者)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0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