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企业家为何吝于捐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 17:38 《新财经》

  在美国,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庆祝自己50岁生日时宣布,其数百亿美元巨额财富将捐献给社会,不会作为遗产留给子孙。他认为,“巨额财产可能会宠坏自己的孩子,会助长他们不思进取。”

  与之相对比,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其所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中国国内企业家的捐赠占比还不到15%。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差距,使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国的企业家为何如此吝于捐赠?

  大连万达集团总裁王健林认为,中国企业家之所以“表现不佳”有三点原因:“一是捐赠还要强行交税。中国现行的税收制度是不鼓励企业家进行捐赠的,企业家捐赠的款项越多,所缴的税也就越多,企业家们当然不愿意去花这个冤枉钱。二是缺乏相关捐赠制度。企业家捐赠以后,他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扶持政策。三是社会舆论环境不好。社会还没有构筑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对企业家的捐赠行为进行褒奖。”

  王健林认为现在的社会舆论有些颠倒是非,“企业家捐赠了,就会有人说他这样做是为了追求一种心理平衡。”王健林举例说,曾经有一位企业家公开表示要向教育事业捐款,结果立即遭到了舆论的嘲笑,认为他过分炒作自己。后来他不得不放弃捐钱,因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捐出去不仅得不到赞扬,还被讽刺……何况,中国比我富有的人多得是,大家都不吭声,我出什么风头?”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声闻面对同样的问题总结了“四个缺乏”:一是企业家缺乏积极的捐赠理念,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二是企业家捐赠缺乏一个高透明度的捐赠平台。三是目前的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四是社会缺乏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些企业家因为怕露富,而选择不捐款。

  旅美经济学者、北京中美-美中企业商务中心主任温跃宽分析认为:“我国很多企业家发家致富本不是通过合法途径,一露富,势必会被社会方方面面关注,只会加快使自己露出马脚。而那些靠劳动和合法途径致富的企业家们,也受传统的‘富不外露’的观念影响,害怕树大招风,招惹更多的强制或半强制捐赠的麻烦,更不愿意招惹税务局的注意。此外,中国腐败现象严重,善款的去向以及使用不够透明也导致企业家难以捐赠。”

  说到善款不能善用,《南方周末》就曾经揭露过“希望工程”的1亿多元捐款被挪做他用,炒股票、办公司,甚至连找“三陪小姐”的花销都作为“工作费”报销。

  中国企业家吝于慈善捐赠还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许多企业家都想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财产,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白手起家,生活得太辛苦。于是把财富尽可能多地传给家族子孙继承或管理。这样的选择让一大笔财富失去了慈善的机会。

  采访中,有一种观点引起了《新财经》记者注意,被采访的企业家认为,在日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过高的关系成本让自己有一种“被剥夺感”,这让他对慈善事业提不起半点胃口。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家们与各类主体交往时要消耗大量的交易成本,其中要属与政府部门交往的隐性关系成本最高:虽然《行政许可法》早已实施,但在政府与企业关系协调上,诸多潜规则起着实际作用,使得企业的“润滑成本”居高不下,这导致非慈善性质的交往成本替代了企业给予社会的慈善成本。

  企业家愿意通过慈善行为与社会沟通,这一责任感的实践表达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企业家对自身生存状态要基本满意。如果一切都按规范制度办事,企业运营成本自然会大大降低。反之,隐性成本过高的企业家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指望一个带着强烈“被剥夺感”的企业家内生出“利他性”的慈善行为是不现实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