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张兵武:湘商崛起论无疑只是茶杯里的风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 11:02 湖南在线

  谈到“湘商”,自然会先想到另外两个概念:湘军,文坛湘军。

  湘军之重,在于长时期内作为社稷之栋梁存在,江山兴亡系于一身,并在思想上影响未来。

  文坛湘军之盛,在于成就一时之风尚,为中国文学添几许亮色,并在文化上与全国相激荡。

  二者名称之来由,全因影响力水到渠成,有公信力、无疑义。先有了五湖四海的认同,然后我们湖南人心安理得地受了并将其发扬光大。

  今日“湘商”以这种方式“横空出世”,让人们大大地没有心理准备。仿佛湖南人近百年来放了两响重炮后,来了声蚊子叫,难免让我们诧异。

  但这声蚊子叫,倒也来得热闹,不象湘军与文坛湘军名称的得来水波不兴,在历史上找不到为其命名的大争论。政府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助兴,各方参与,如此隆重,却是湘军与文坛湘军从未有过的礼遇。

  为何会有这般景象?

  从时间上来看,这反映了今日湖南人不甘寂寞的心态——谈起湖南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唯有先贤留其名是不行的。

  从空间上来看,也反映出湖南不甘落后的心思。我们湖南人到各地打工、创业,为广东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了这么多贡献,为什么不能打出湖南经济这张牌?

  文武双能的湖南人,如今要在商业上争得一块碑匾,于是找到了“湘商”的概念,并且要象神舟一样把它放上天,让全国人民看到。因此王跃文先生委婉地提出“尚需时日话湘商”时,便有不少人向他丢砖头。王先生是了解湖南的,他了解湖南的民风,更参透了湖南的政经,但是很多人却认为他的言论不合时宜、不识大体、不懂湖南经济的历史与现实。

  今日之事,今日看不出是与非,不妨来点后见之明,预计一下风波过后的情形。三五月后,参与这场论战的诸君偃旗息鼓,人们都会想,原来我们为之争得面红耳赤的“湘商”原来并无“浙商”“晋商”“徽商”那般有生命力,喊起来也不是那么底气十足。现在看来仿佛是决定未来的潮流,回头看看只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波而已,无关大碍。

  湘商概念的炒作,之所以注定将成为“茶杯里的风波”,就因为概念的出台、传播、活动的操作,大多体现的是一种小家子做派,再如何也难以兴波澜。

  首先,“湘商”之说缺乏大前提。

  商业要兴盛必然要有适宜其发展的大氛围,历史上浙商、晋商的出现有这个大前提,因而能成气候。然而,湘商生存的大前提是什么呢?谈到湘商,有人就要说远大,那远大为何要“迁都”?有人要说湖南人在深圳广州商界多么威风,那么人家要问:为何你湖南蛮子都到了广东发财?经济要发展,首先需要的是改造大环境。然而,无论是整体环境还是商业意识,湖南与今日商业社会的主流存在很大落差。

  其次,“湘商”是一个无灵魂的概念。

  如果真要提倡所谓的“湘商”,那它应该在精神层面有适宜于商业成长的因子,实业层面有独特的市场

竞争力,这些就是它的主脉。徽商的儒商传统,晋商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在湘商这个概念里根本找不到可与之等量齐观的要素。在精神与实业的大层面都欠缺说服力,于是有人就提出近年开始兴起的一些区域经济作典型,甚至拿我们攸县
出租车
说事,但攸县人做这事与湖湘文化又有何必然联系,又有几个坐而论道者知道我们攸县的士佬今日生存不易。以攸县出租车行业为代表的劳务经济都是阶段性的商业现象,主体性不强,其出现有偶然性,其发展更多辛酸,既左右不了大势,也很难找到未来。

  第三,“湘商”之提出系本位主义作祟,缺乏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

  象我们这样翻翻历史的典籍,再从现实中找几个明星企业家,为湘商概念搞论证,坐在湖南这口井里当然觉得不得了,但实际上这是哪个省都可以做到的事情,甚至是很多小地方都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看看离我们最近的广东,商业最发达,商业意识最浓,藏富于民深不可测,从来没觉得戴上一顶“粤商”的高帽对经济发展有多重要。温州资本可以买下半个中国,操纵上海经济,让全国众多城市

房价飙升,你说他们在乎这顶帽子么?相对于这些,湘商热潮不是茶杯里的风波是什么?也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湘商”与“官商”的帽子效应是差不多的吧。

  第四,让大家来关注湖南发展是好事,但这种形式存在负面效应。

  很多事情,提早造势与规划,未必是好事,尤其当经济现象更多地渗透了非经济因素时。美国出了个硅谷,是自然形成的。中国倒好,哪里科技院校多,政府就说要发展硅谷,中关村最象,于是开始精心培育,规划上先行一步,到头来今日中关村怎么样?农民种地最怕县长当教练,经济发展最怕拔苗助长,本来自然态下生长得很好的,有人就寻思给打激素,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兴师动众的讨论、各级论证的大概念,这次湘商概念大热就是地方经济打激素、开始亢奋的征兆。“湘商”要是真的再这么热下去的话,恐怕就有一班人整天嚷着要如何指导、规划、设计这个团体的发展。清议可以大发高论,参与到这股热流的企业家可得保持清醒。

  因此,我们今日虽然以这么一个概念获得不少眼球,满足了一时面子工程的需求,长期而言可能对所谓“湘商”的发展形成制约。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也未可知。

  这一事件的肇因全在于策划者博出位、主事者博政绩,这都可以理解,但我们要过日子的老百姓跟着起哄,那就大可不必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王跃文先生说尚需时日,那是客气,是作家委婉,不愿拂了各方的好意。所需时日又岂是三五十载?我们还是谦虚地向广东人学习,想想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三湘子弟在湖南时找不到出路,到了珠三角才能发大财,为什么广东能够让他们一展身手。与其一定要争个空头的名份,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出一些成绩来的好。

  湘商崛起,不是神舟飞天,无须兴师动众,是退热的时候了。

  ( 作者:张兵武)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