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美国企业崛起的加速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 14:24 《董事会》

  金融资本在美国的复苏、成熟和日益强大,使企业的成长不再拘泥于自身的积累和有限的融资,而是插上了有力的双翼

  文/陈茜

  华尔街、投行、风险投资、纳斯达克……这是一串让人激动不已的名词,它们可以让你的企业逃离融资的困境,他们可以让你的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一直以来,资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华尔街的辉煌到纳斯达克的疯狂,从风险投资的慷慨解囊到资本市场的鼎力支持,资本的魔力造就了企业成长的快车道,让企业的成长周期大为缩减。

  不过我们不要忘了,资本获利是需要载体的,而真正的经济实体——企业,就是资本实现逐利梦想的舞台。

  金融资本的复活

  没有雨水的滋润,幼苗就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但是没有种子,雨水即使浸润了土地,也不会有生命的出现。金融资本的本性总是让它跌入泡沫的深渊,而救赎它们的往往是新技术和新兴企业的诞生。

  1837年秋,美国的经济很不幸地与此时的气候同步,开始走向寒冷的冬天。美国总统

杰克逊为了阻止日益猖獗的土地投机活动,颁布了一道《铸币流通令》,其主要内容就是购买土地需要用金币或银币进行实际支付。很快,这道政令的后果不仅无情地刺破了土地买卖的泡沫,还将多家银行拖入了破产的深渊,美国从此也进入了历史上最长的萧条期。

  此后,华尔街多年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欧洲也同样如此,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大陆国家对美国证券的需求也急剧下降。在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萧条后,美国以及西方世界经济的复苏急需一个导火索,这时候,19世纪最有前途的发明——铁路的诞生恰似一阵及时雨,让资本市场从噩梦中醒来。

  当蒸汽火车头开始提供迅速、可靠、全天候的运输,并更集约地利用运输设备,降低运输成本时,铁路业的春天到来了。铁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因而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到了19世纪70年代,联合太平洋铁路(Union Pacific Railroad)已经横跨整个美国大陆了。当铁路运输渐渐为人们远足以及货物运输所青睐,金融资本也狠狠抓住了这个救命稻草上了岸。

  铁路的不断延伸,成就了以詹姆斯·希尔为代表的铁路巨头,同时也促生了新的融资方式。铁路业这种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融资,完全由个人和家庭来承担显然已不可能。随着铁路繁荣期的到来,修筑铁路的资本不可能再一如既往地向铁路沿线的农场主、商人募集,到了19世纪40年代末,募集铁路资金的人纷纷赶往纽约,赶往华尔街。

  铁路股票以及债券的大量发行将纽约股票市场的交易带入了现代的模式。铁路证券很快成为华尔街的主要投资品种,从而取代了它们的前辈——州政府债券和联邦政府债券,从最初1835年的3家铁路在交易所挂牌到10年之后的38家,至南北战争爆发时,铁路股票和债券已经占美国证券交易额总规模的1/3。此时,纽约也因满足铁路的资本募集需要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投机性最强的资本市场之一。在此期间,近代的投资技巧也悄悄诞生,投资者不但可以买卖股票,并且可以用多头、空头的方式买卖期货。正如钱得勒所说,“美国第一个铁路繁荣期为现代投资银行的兴起提供了基本的原动力。”

  同样,该时期电报的发明不仅催生了大型电报公司,也对华尔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作用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依靠电报,经纪人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将华尔街的价格传送到美国各地,再也不用跑腿者(Runners)在各个城市之间辛苦的奔波,这种传递信息的便利自然而然地将资本集中到纽约。从某种意义上说,电报的发明确保了纽约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

  19世纪50年代,在市场需求以及技术创新的带动下,大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金融资本的兴起,这为今后金融资本对企业的反作用埋下了动力。

  专业投行的爆发力

  1901年,约翰·皮儿庞特·摩根开始重组世界。摩根强大的资本力量一方面所向披靡,让新兴产业更加动力十足;另一方面,摩根借资本这一利剑插入企业内部,为将来的统治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19世纪铁路企业的蒸蒸日上让华尔街的前途更加光明,那么20世纪强大的金融资本主义的到来,却让企业失去了自主掌握命运的机会。金融资本日益强大,它们对企业的渗透也日渐深入,真正的投行开始兴起。

  1880年之后,摩根取代了欧洲的巴林和罗思柴尔德,成为美国最有权势的投资银行之一,并主导引进了美国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与此同时,摩根银行还不失时机地摇身一变,成为了产业整合者,而这只不过是其资本聚集者这一角色的自然延伸罢了。在组建了通用电气之后,摩根在1894年的黄金危机中由于援助联邦财政而名声大噪,到了20世纪初,以J.P.摩根公司为代表的华尔街几乎成了美国政府的第四个非正式部门。

  到了20世纪初,金融托拉斯在美国处于主导地位,没有它们的参与,任何产业的并购整合不能完成。1898年,在摩根创立了联邦钢铁公司,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轻松拔去了眼中钉卡内基,在支付了价值4.2亿美元的股份后,摩根在两个月内将卡内基钢铁公司收购。1901年,J.P.摩根组建了美国钢铁公司,而摩根为此募集了7亿多美元的资金,而公司的创建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巨额资金推动的并购交易。为了发起此次收购,摩根几乎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共启用了300多家经纪商和银行发行债券及股票,以至于华尔街和美国都为摩根此项交易的大手笔感到震惊。在摩根强大的融资能力的指挥下,美国钢铁公司的成立其实也不足为奇。

  美国钢铁公司登上当时世界上最大企业的宝座,向人们展示了摩根不同凡响的融资能力,而AT&T的强大更加证明了金融开始成为那个时代的主宰,资本甚至控制了需要融资的技术创新。贝尔虽然发明了电话,但是这项技术并不会因为它的先进而扩大贝尔的电话公司的规模,其全部潜力的实现必然要由资本来完成。在摩根财团的支持下,AT&T不仅成功买下了西部联合电报公司30%的股票,还击退了其他电话公司对其涉嫌垄断的诉讼,并在后来的70年里保持了完整性和行业霸主地位。而这成为摩根此后为AT&T多次承销股票和债券的开始,它们之间的关系变成20世纪客户与投资银行最持久的关系,即使是摩根于1934年将其投行业务拆分为摩根士丹利,后者仍是AT&T的主力投行。

  不难看出,虽然安德鲁·卡内基、贝尔、爱迪生、麦考斯克(收割机的发明者)是真正的产业创新者,他们的发明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由于缺乏融资渠道以及管理公司的经验,从而给摩根之流以进入的机会,让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难怪托马斯·爱迪生要感叹:“我发明的电灯不仅没有给我带来利润,反而让我打了40年官司。”没有足够的资本,他确实无能为力。

  摩根主导了一系列的并购事件之后,成为华尔街最有影响力的明星。利用其可以从国内甚至国外获得巨额融资的非同一般的能力,摩根实现了用别人的钱(按照当时的说法)使自己成为交易的主角之一。于是,以摩根为代表的投资银行家们纷纷坐上了公司董事会的圆桌,并以提供资金为条件,开始直接干涉公司的经营。

  新企业,新势力

  当老牌投行正为自己的杰作洋洋得意时,新兴的投行早已嗅到了更加新鲜的美味。于是,它们在各自钟情的行业内施展拳脚,扶持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兴企业。

  在钢铁、通讯领域出现了巨无霸之后,新的产业又将给善于发现的人带来无限的机会,这一次,以摩根为代表的老牌投行似乎反应慢了一步,高盛、美林、莱曼兄弟等投行的崛起说明投资银行需要的不仅仅是融资能力,更需要善于捕捉机会的眼光。它们开始关注于那些虽然较小,但即将崛起的企业,而不是那些成为美国产业支柱的公司,它们用实践告诉后来者,华尔街并不缺少机会,只要拥有超人一等的眼光,就会获得无穷的收益。

  20世纪初,大型零售连锁商店逐渐成为与广为普及的邮购并列的零售方式,与此同时,汽车开始渐渐流行,并在众多行业的较量中脱颖而出。不过,在那些对传统行业情有独钟的投行来说,这两个后来被证明为具有伟大动力的行业很可能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匆匆过客。比如摩根觉得汽车只是一种短期的时尚而已,而大型连锁店很可能将在昙花一现后谢幕。

  美国零售业巨头希尔斯的扩张过程中就深深地烙下了新兴投行莱曼兄弟和高盛的印迹。在后来被尊为希尔斯零售扩张之父罗伯特·伍德的带领下,1925年,希尔斯第一家零售店开业,立刻获得了成功,到1927年,他已经开张了27家商店。

  然而,希尔斯需要扩张的资本,这个时候,莱曼和高盛适时地出现了,它们勇敢地将希尔斯推向了市场,两个次重量级的投行联手推行了20世纪最大一笔零售业交易。而获得了充足资本的希尔斯零售商店在扩张过程中也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在1928年达192家,1929年达319家,1933年达400家。

  相比较而言,汽车业与投行的联系似乎一直不是那么顺利,从杜兰克到福特,他们与投资银行家们的关系并不是一直十分融洽,但这并没有阻碍对汽车业发展的推动。

  20世纪初,汽车工业俨然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了,而摩根虽然错失了一些机会,通用汽车的变局却让摩根搭上了投资汽车产业这趟末班车。经过与通用汽车的创始人杜兰特的几番拉锯战,摩根终于获得了通用汽车的控制权。

  福特汽车虽然一直对投行不感冒,并坚持依靠通过自我滚动发展和银行贷款筹措资金,但随着公司发展速度的加快和资金的相形见绌,1956年高盛主持了福特汽车公司高达6.57亿美元的IPO活动,这是当时最大的普通股发售活动,此举使高盛一跃成为华尔街的领军券商。

  由于汽车工业的新进入者也急于寻找资金,使得汽车制造业对投资银行更加依赖。1911年,处于华尔街第二梯队的莱曼兄弟和高盛将Studebaker公司推向了资本市场,不到一年后,该公司就跃升为当时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在资本的扶持下,零售和汽车巨头得以顺利诞生,而它们的成功也造就了高盛、美林、莱曼兄弟这些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投行,它们共同创造了华尔街的奇迹。在此过程中,资本对企业的塑造痕迹显得更加明显,投行热衷于为企业度身定制融资方案,描绘远景目标。

  当风险投资链接纳斯达克

  如果说通用、福特这些传统的制造业巨头在投行的助推下成为华尔街的宠儿,那么以Microsoft、Google和Intel为代表的新一代高科技企业却成了纳斯达克的新贵族,它们大多在风投的帮助下快速成长,继而与纳斯达克链接,更加风驰电掣。这些历程表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年代,资本已经日益成为企业成长的加速器。

  1946年,世界上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在美国成立,作为一家上市的封闭型投资公司,其成立的初衷就是为新兴的企业提供权益性的启动资金,以避免其因为缺乏必要的资金而断送了美好的前程。1957年,ARD对数据设备公司(DEC)的投资大获成功,在经历了14年的培育后,ARD对DEC的投资由最初的7万美元增长到3.55亿美元,增长5000多倍。这一远远超出正常利润率的回报让ARD名声大震,从此风险投资风靡美国以及全世界。

  风险投资一度成了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代名词,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美国高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如此迅猛,风险投资是最主要的促进因素。著名的SUN微系统公司、Cisco、LOTUS等高技术公司都是借助风险投资起家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复苏,风险投资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目前,美国的风险投资机构近2000家,每年为大约10000项高技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被誉为“硅谷风险投资之父”的瓦伦丁于1972年创办了红杉资金(Sequoia)风险投资公司,迄今为止已经投资了超过350家科技公司,其中包括掀起个人电脑革命的Apple、开创游戏机工业先河的Atari、著名数据库公司Oracle、网络硬件巨人Cisco和网络传奇Yahoo。

  风险投资的主要目标就是将目标企业送入资本市场,纳斯达克的出现让风险投资对新兴企业的支持更具刺激性,进而更加刺激了风险投资的增长,促进了资本的效率提升。

  成立于1971年2月8日的纳斯达克,从诞生起似乎就具有出人意料的血统。为了给予新的进入者与老牌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竞争的机会,纳斯达克被允许可放宽对新上市公司的要求。这使它吸引到了大批在80年代末开始快速成长的公司,其中的大多数是纽约证券市场等主板市场看不上眼的“非主流公司”。这正是纳斯达克成功之所在,当然,这些快速成长的公司也为纳斯达克披上了一件

神话般的外衣。

  Microsoft就是这神话中的经典。198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短短20年间,微软从一个普通企业发展为一个家型蓝筹公司,纳斯达克功不可没:微软在1994-2003年的10年间共增发19.72亿普通股,进行了60次并购和140次投资,使其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增长了15倍和14倍。1999年,微软入选道·琼斯指数成分股,让众多在纽交所上市的公司望之莫及。

  无疑,在一个个明星企业跃然升起的背后,资本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而公司的屡屡成功也使资本的“钱途”更加坦荡。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