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大国和金融小国的冲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 14:01 中国经营报

  孙立坚

  今天,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追根寻源都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结构上出现了严重“失衡”的问题。其中,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是,贸易“大国”和金融“小国”这双重身份所带来的结构性冲突。

  结构失衡的特征

  中国今天高速的经济增长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征:首先,固定投资的增长迅猛,它使中国经济的产能不断扩大;其次,个人消费为主的内需水平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第三,从进出口的指标上看,我们的净出口增长趋势虽然明显,但规模有限;最后,中国政府财政状况日趋稳健。因此,民间储蓄过剩、政府支出稳健必然形成贸易顺差的经济结构。事实上,从居高不下的经济增长和伴随而来的对外经济依存度的上升,就可以判断,这种经济结构持续下去的结果必然使中国经济走向贸易大国的道路。

  而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浪潮正使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产业布局的重新分工。事实上,很多参与这一分工的国家都已经与中国结成了最大的贸易伙伴关系,中国贸易水平的下降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但是,这种贸易大国的特征给我们自己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际收支上的双顺差的延续使我国一跃而成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家,可是,我们又是一个金融“小国”,目前无法轻易改变自己的汇率制度和利率刚性。于是贸易大国所带来的过剩的流动性(货币供给失速)问题就制约着我们在这一失衡结构中的经济增长,也使得央行宏观调控政策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金融“小国”的特征在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中国金融体系有效运营的机制非常单一,所以几乎绝大部分的金融资源都集中在银行体系。而汇率和利率的刚性又会带来过剩的流动性压力。尤其当银行的存款规模因为过剩的流动性不断增加,而银行又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开拓新的业务和新的客户时,银行资产负债的失衡也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糟糕。一旦银行试图要平衡这种失衡的状况,很自然就会逼得它铤而走险,去过度追求高收益的信贷业务,比如房地产投资和缺乏个人信用基础的消费信贷。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

  其次,中国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社会机制十分匮乏,而贫富分化现象又很严重。人们因为担心未来的医疗开支、退休生活、教育开支甚至失业保障,消费者群体不得不抑制当前的消费水准。只要这种后顾之忧无法消除,那么即使人民币增值提高了人们的相对购买力,也还是会出现更严重的储蓄过多的失衡现象。

  第三,金融投资环境和金融文化也是一个严重制约我国金融体系良性发展的因素。如果忽略公平竞争、忽略激励机制的“软约束”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当我们一旦开放自己的金融体系的所有约束(汇率、利率和资本账户的交易等),迟早会在这个扭曲的市场中爆发灾难性的金融危机(尽管危机之前也会出现一时的“非理性繁荣”——事实上就是虚拟经济的泡沫现象)。另一方面,要向大众普及金融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形影不离的投资理念。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弱势的消费者群体就会处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会过度反应,或者对危机爆发前的“繁荣”沾沾自喜。这些金融“小国”的落后表现会使得我国金融体系在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上变得十分脆弱。

  双重“身份”带来不可低估的挑战

  1.央行无法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目前外需依存和外资依存的经济结构,以及有限的金融资源向附加价值不高的内资企业倾斜的特点,尤其是我们用贸易大国的优势(丰富的外汇储备)去补偿金融小国的劣势(匮乏的资本金和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的做法,使得我们的经济结构在没有完成根本的变化之前,轻易地调整目前稳定的汇率制度弊多利少。

  于是,刚性的汇率政策就带来了由巨大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本币急剧增加。尽管央行动用了一切紧缩的货币政策手段,但这只是控制了国内信贷的增长和以此为生的国内投资的增长节奏。但是,如果外资的增长替代了国内投资的增长,宏观紧缩货币政策事实上只是挤出了我们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而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却不会受到这种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相反,资产价格泡沫的隐患和通胀的压力将因为无法控制“第二央行”(美元的流入)所引起的人民币过量供给而时刻存在。同时,央行紧缩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国家财政负担却会不断增大。

  2.外部经济的负面冲击可能引起经济硬着陆的风险

  因此,不难想象,较高的对外经济依存度会使我们在抵御外部冲击时变得十分脆弱。比如,生产资源价格的突发性上涨、贸易摩擦的升级、美国经济的衰退、外国直接投资的转移、出口商品交易条件的恶化,甚至汇率制度过快地向市场机制过渡等都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通缩压力。

  尽管我们处在世界产业链中的最终环节——加工组装、成品出口,理论上讲汇率的波动可以因为进出口的同时存在而互相抵消其风险。但是,事实上进口和出口的结算往往不在同一个时间点上,而汇率制度又是以一揽子的方式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不能排除进口时汇率贬值、出口时汇率增值的最坏状况,即汇率风险还是会影响加工贸易型企业的出口。

  另外,因为外需突发性的下滑,过快的产能增加也会使我国企业的交易条件变得越来越糟糕。企业为了减少产品的库存,会不得不竞相压价出口,结果,因这种恶性的价格竞争行为,单位产品销售价格的降低所引起的收入下滑(收入效应)会大大超过因薄利多销所带来的收入增加(价格效应)。最近,企业业绩亏损状况在加剧和就业人员实际收入水平下滑的事实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误导市场的价格信号

  如果对外经济依存度持高不下,国际收支双顺差所造成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增无减的话,那么由此产生的流动性过剩就会干扰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健康发展:首先,在资本市场还没脱胎换骨地发生改变,以及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及其制度没有健全的情况下,由于出于对自己未来的“保险”需求,再加上金融投资渠道的匮乏以及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过剩的流动性就会积压在银行内部或在体外灰色金融体系中循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降低银行业的绩效,从而影响到目前以银行主导的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其次,体内过剩的流动性因为无法通过利率杠杆来平衡负债的增加,这就进一步使得银行不得不寻找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另一方面,体外资金虽然可以用利率浮动手段来平衡自己的负债头寸,但因为风险管理的专业化能力缺乏很容易去寻找搭便车的投资机会,尤其在不成熟的金融市场中常常会因此而出现资本市场虚假的繁荣现象。中国近期出现的房地产泡沫问题就是很好的一例。

  第三,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虽然会拉动关联行业的发展,但是,也会向这些相关的商品市场发出错误的价格信号,从而造成过多的资源集中在钢材、水泥等建材资料的生产上。一句话,只要对外依存的经济结构不改变,过剩的流动性所带来的房地产泡沫将可能成为结构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紧缩政策只能暂时性地缓和房地产市场和关联的建材市场的供求失衡压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长久地去抑制房地产的泡沫,不仅代价很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率支付负担加重等),而且会丧失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更令人担心的是:一旦房地产泡沫崩溃,国家就会陷于因某些行业资源过分集中——投资过剩所造成的

通货紧缩的局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