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视巴菲特:不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 02:51 财经时报

  巴菲特的旗舰——伯克希尔公司股价已突破每股10万美元,这意味什么?

  在美国中部一个名叫奥马哈的小镇上,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每年都会举行,而巴菲特每年都会在此讲述他的投资哲学。这就是说,巴菲特的“粉丝”们,现在最少要花10万美元购买一股伯克希尔的股票,然后才会有机会参加这个股东会,亲耳聆听巴菲特的教诲。

  国人或许不知,伯克希尔每年的股东大会,无论是华尔街的重量级券商,还是欧洲、亚洲等地的“粉丝”,都会大清早排起长龙,希望能够占个好位子。因为,大师的话确实是醍醐灌顶。

  在中国投资者看来,每股10万美元,简直比天方夜谭还不可思议。但事实上,美国媒体最新的评论是:这可能是全球最贵的

股票中最便宜的一只。虽然相比于1965年5月10日——巴菲特刚刚接手那家纺织小厂时,伯克希尔的股价在41年间飙升了5555倍。

  但目前,伯克希尔的股价仅为其“账面价值”的1.6倍。与此同时,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的股价是账面价值的2倍,花旗集团的这一比例更达到2.2倍。

  尽管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巴菲特投资哲学的背后,只是简单的八个字——价值投资、长期持有,但中国的投资者,对于这个神话却总是津津乐道,总是神往,又总是望尘莫及。为什么?

  简而言之,一个假货遍地、黑幕幽深的市场,投资人只能投机,而不可能投资。

  2004年初的“国九条”明确指出,“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和“改变部分上市公司重上市、轻转制,重筹资、轻回报的状况”,其目的昭然,即强化中国股市的“价值投资”理念。

  但这一理念的培育和确立谈何容易。我们注意到,中国股市投资依然重概念炒作,轻价值回报。前一度所谓有色金属、新能源、军工等概念股的炒作,无不显露这样的特征。

  以机构投资者为例。尽管

股权分置改革已近尾声,股市制度性缺陷已逐渐化解,我们依然能看到,不少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思维并未改变,要么“坐庄”炒概念,利用股市流动性改观的条件,大进大出,赚一把“走人”;要么群起跟热点,形成持仓结构雷同,毫无个性的投资组合,最终导致进不是退也不是的尴尬景象。

  散户投资者就更短视。以基金市场为例,所有

开放式基金几乎无一例外,一旦获利,就会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不仅干扰着基金管理人的投资操作,同时也凭空放大了基金投资和整个股市的风险。最近的统计显示,能够稳定持有一只基金产品达两年以上的散户投资人,依然微乎其微,与过去别无二致。

  这就是现实,散户投资者从来就不相信中国会有巴菲特,而基金管理人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巴菲特。偶尔有人去讲述巴菲特的故事,或者煞有介事,或者别有用心,也权当成了一种说道,一个神话。他们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持有或管理的基金资产,数十年后会有数百倍的涨幅。

  其实在中国,对巴菲特并不缺乏仰视者,缺的是真正的实践者和修炼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