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欧阳觅剑:与国际接轨并非油价市场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 09:5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关于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讨论又热闹起来。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成为目前最热门的方案,并且据传发改委可能会采取这个方案。这种定价方式的主要思路是:以新加坡、鹿特丹、纽约等地原油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参照,确定国内原油价格基准;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运输成本、炼油成本、销售成本,并加上适当的利润,计算出成品油基准价。这可以称为“原油成本法”。

  “与国际接轨”的观点去年就开始流行。当时国内油价低于国际油价,导致炼油企业亏损,原油和成品油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走私现象也比较严重。于是,一些人提出油价与国际接轨,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再提“与国际接轨”,与此前的思路稍有不同。以前的主要思路是盯住国际成品油价格,而现在则是要盯住国际原油价格。

  盯住国际

原油价格,确实能使国内油价更及时地与国际接轨,但与国际接轨本身却并不能完整地体现国内成品油的生产和销售成本,因为影响成品油成本的,既有国际市场因素,也有国内市场因素。油价与国际接轨是一种半截子市场化,既有市场化的因素(作为原料的原油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又有政府指导定价的因素(成品油加工和销售的成本由政府核定),因此也具备市场化定价和政府指导定价两方面的缺点,同时,两者的优点则被对方的缺点所抑制。

  政府指导定价的优点是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以及能够避免价格频繁波动;市场化定价的优点则是及时反映市场供需状况,并促使企业在竞争的压力下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两者的优点也就是对方的缺点:市场化定价不利于价格稳定,有时会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政府指导定价不利于激励企业控制生产成本。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但运输、炼油、销售的成本仍需由政府核定,那企业就会高报成本,抬高油价,而不会致力于降低成本,以在竞争中获得先机。这还可能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波动比国际市场更频繁,因为在完全市场化定价机制下,企业可能会自己消化掉原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而在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而其他成本由政府核定的情况下,成品油加工和销售成本是刚性的,只能被动地随着原油价格波动。

  因此,实时与国际接轨并不是适宜的定价机制,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而有关部委可能还会更加看重价格稳定、居民易于承受的目标。2001年制定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就是以稳定价格作为目标,国内油价由此与

国际油价保持一定的隔离,并不是实时地与国际接轨。当时也是规定以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的成品油价格作为参照,计算国内成品油基准价;但同时规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在国际油价短期上涨时不上涨,而在国际油价下降时不降或少降,当国际油价上下波动幅度在5%-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为此,直到2005年,油价都保持相对稳定,很少进行调整;2005年之后,才因为国际油价上涨太快而频繁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现在,国际油价正向着低位回落,那么,有关部委可能恢复以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稳定作为目标,实时与国际接轨的可能性不大。

  同时,目前也没有实行市场化定价的迹象,这里面可能主要还是担心市场化的条件仍然不成熟。以往的经验也表明,市场化定价一般不是靠改革改出来,而是在市场基础改善中酝酿成熟,而目前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还需要更多的市场基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