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胡少维:宏观调控政策未到转向时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 10:32 新京报
有部分学者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应有所变动,以维持经济的较高增长。 但笔者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本轮宏观调控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宏观调控政策还没到转向的时候。 根据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一度颇为人关注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增速均出现了高位回落、趋稳,由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应有所变动,以维持经济的较高增长。 笔者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本轮宏观调控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宏观调控政策还没到转向的时候。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同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风险也只有在不断发展中才能化解,因此,一般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不宜低于8%,否则容易出现问题。不过从目前经济发展态势分析,尽管今年第四季度乃至2007年经济将继续处于调整态势,但经济增幅并不会出现大幅回落的情形。原因在于从需求方面看,消费需求仍将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62元,实际增长11.4%,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居民收入增幅较高特别是有广阔开拓空间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为未来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奠定了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尽管出现了回落态势,也是调控的目的所在,但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基础建设比如重要的铁路工程项目仍然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方面企业自有资金充足,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13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1%,增幅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投资能力并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加强。 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降到合理区间之外的概率极低。 而从外需方面看,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未来中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这样,经济增长保持较高增幅仍是可能的,担心经济大幅下滑从而宏观调控政策转向的理由并不充分。 而且,当前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宏观调控成功的基础并不牢固。 为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国家多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宏观调控的“组合拳”轮番上阵。应该说,本次宏观调控取得成效是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用的结果,但事实上,一些手段很难归入宏观经济政策范畴,某种程度上讲是政府经济管理、执行力水平提高的问题,宏观调控之所以取得成效,其功劳更大程度上也在于此。而典型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其所起作用并不是十分显著。从统计数据来看,银行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持续充裕的流动性势必会为贷款的反弹提供“温床”,一旦商业银行主动放开贷款供给闸门,信贷增速就会反弹,中央银行的稳健(适度从紧) 政策就很难得以贯彻,把固定资产投资降到合理区间的难度也会加大。 此外,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如果仅从总量上分析,很难准确解释当前中国出现的各种宏观经济现象。这意味着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不仅是总量失衡问题,更重要的是结构性失衡问题。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已经由总量问题转为结构问题。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扭曲,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因此,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已上升为中国目前和未来几年的重要战略任务。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就不再局限于总量政策,而是将总量政策融入结构调整政策之中,强调总量政策与结构调整政策的融合,通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结构政策除了其自身的主要属性外,也具有某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属性,因此,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具有结构性功能的宏观政策,比如对节能的鼓励与限制政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不会转向,反而会得以增强。 如上所述,一个明显的结论就是,宏观调控政策尚未到转向的时候,将继续进行下去。 □胡少维(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