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刘煜辉:投资效率微观与宏观的背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 10:07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刘煜辉

  最近,有关中国投资率高低的问题引起了各方的热烈争论,有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的真实情况是企业资本回报率远高于官方贷款利率,企业利润率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投资增长率并没有偏离投资回报率,中国投资有经济基础支持,因此可持续高速增长,照这个标准,中国的投资率不是过高,而是太低了。但是,此一观点仅仅是从微观企业盈利能力的角度分析投资效率的情况,这并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

  从微观上看,近年来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盈利水平的确直线飙升,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1998年~2005年,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利润率从1.34%上升至6.05%,净资产利润率更是从3.70%强劲上升至14.39%。这种微观层面上企业和项目的优良盈利前景,似乎印证了近年来投资高速增长的合理性。

  但是,从宏观上看,问题可能却恰恰相反。按照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投资效率一般用“边际产出资本比率(IOCR)”来衡量。即一个单位的投资能够带来多少个单位的GDP增加,或者一个单位的GDP增量需要多少个单位的投资拉动,边际产出资本比率可以被解释为投资回报的一个平均毛率,所以边际产出资本比率越大表示投资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笔者计算了至1987年以来中国的IOCR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994年以来,中国的投资效率指标直线下滑,IOCR从1994年的0.356一直下降至2005年的0.211。换句话讲,上世纪90年代初,大致在2~3个单位的投资能获得一个单位的GDP增量;但最近四年需要5个单位的投资才能增加1个单位的GDP产出。此前还有多篇研究文献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TEP)的增长率变化大致与IOCR的变化趋势相当。

  同时有关研究还显示,我国资本产出比率增长的总体趋势要超过全要素生产率,人均产出增长的贡献越来越依赖于人均资本的增加,而非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的简单积累达到的,这种积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而这一缺失,可能也源于简单的低水平重复投资占用了过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使技术进步的投入不足。

  可见,用微观的项目财务评估来研判一个经济体的整体宏观投资效率,只能导致对我国投资回报率形势的片面理解。企业和项目的利润与太多因素相关联,如投入的要素价格(土地、资本,更宽泛些甚至可以包括各种税收、准入等行政优惠安排),如果要素价格被扭曲,是低估的,甚至根本是不算钱的,微观上一个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立马可以高得惊人,但宏观上却是很不经济的。而且,在一个要素价格扭曲的经济里,还可能存在没有技术进步的简单重复投资也可获取较高利润的情况,最终造成企业惰于技术进步,阻碍真正的经济效率提升。

  就一个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国家而言,从投资到投资来研究投资效率问题是无意义的。我国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尽管产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在要素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却仍然不强,许多要素包括土地和自然资源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市场化程度仍相对较低,只要这些因素不消除,微观经济利润与宏观经济效率便要“背离”,真正反映效率提高的技术进步也较难得到鼓励。而以上问题的解决要比单纯研判投资政策该紧该松重要得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