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技术创新是最佳防御手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 13:56 《中国投资》

  ○ 本刊记者 李晓明

  技术垄断下的市场丢失因为患上糖尿病,我父亲每天都要注射胰岛素。在我国,像他这样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有5000万人。但是由于技术垄断,我父亲不得不以300元/支的价格购买,要知道,同样的胰岛素在印度的售价只有80元人民币,即使是在欧洲市场,这款药的售价也低于在中国市场的售价。糖尿病已成为我国的第二大疾病,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人群,因为技术垄断造成的市场垄断使得外商赚取了高额的“撇脂利润”。

  因为没有竞争,垄断产品的价格往往非常强硬,甚至出现价格歧视现象。以用于心血管手术的含药缓释支架为例,由于技术垄断,进口支架在中国的售价要比在欧美市场高出一倍,一枚普通金属支架在欧美的售价仅为800~900美元,而在中国售价竟高达2000美元。

  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力度的加大,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也日益明显和多样化。微软占有中国电脑

操作系统市场的95%,瑞典利乐公司占有中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95%,美国柯达占有中国感光材料行业至少50%的份额,富士公司中国市场占有率超过25%,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

  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调查表明,在中国多个行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在华跨国公司的份额不断上升,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在华跨国公司所占据的市场份额都在1/3以上。虽然这些跨国公司是否构成垄断尚难定论,但国内企业已在多个行业“丧失阵地”。

  “以市场换技术”的误区

  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时,必然伴随着由“导入型经济”向“内生自主型经济”的转变,而这一过程实现的基本标志是政府能够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的相互关系。导入型经济是以技术扩散效应的充分发挥为前提的,其必要条件是这个过程能给技术输出者和接受者带来预期经济效益。

  由于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我国提出“以市场换技术”,即通过市场的开放换取技术水平的提升。的确,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某些行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以市场换技术”在某些行业带来的却是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以牺牲自主品牌为代价,换取外商边缘性技术。

  “以市场换技术”的基本含义是以我国广阔的国内市场作为筹码和对等交换条件,通过向外商出让一部分国内市场把外资吸引进来,从外资中取得我们所需的技术。但事实却是,中外合资企业大都取消了中方的研发机构,只把中方当成加工生产据点以及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中方提升技术水平的愿望往往无法实现。结果,我们放弃了相当数量的自主品牌,而外商带给我们的仅仅是一种边缘性技术扩散。

  其次,中国技术对外依赖性逐渐加大。

  在中国的三资企业中,平均研发费用仅占销售收入比重的0.4%,其中合资为0.08%,外资为0.03%。这一现象说明跨国公司并不希望中国企业打破技术依赖的局面。而且,中国在引进技术时往往放弃了原来的研发努力,使得中国实际上成了外资的生产车间。目前在我国每年的固定资产投入中,40%用于设备的投入,而其中60%用于国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的85%、

纺织品设备的70%、石化设备的80%需要从国外引进。

  对于中国的许多行业来说,要想避免引进技术时支付的高昂成本和投产后绝大部分利润让给外方的结局,就必须改变“以市场换技术”的传统路线。

  外商研发机构的另类危害

  每当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时,我们总是欣喜若狂。殊不知,外商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也会对我国产业技术进步产生消极影响,并通过人为设置障碍,阻碍我国产业技术进步。

  首先,使我国人才由海外流失转向国内流失。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设立,减少了国内人才流向国外,但同时也出现了人才流失的国内化倾向。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以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大批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骨干,形成了国内研发人才向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单向流动。有关统计表明,国内人才中最优秀人才的40%、优秀人才的45.7%都流向了三资企业,从而使国内的研究力量遭受损失,而且国内的研究积累也有可能随着主要人员的流动而被带入外国公司,对这些国内单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些流失的研究人员,很少有人再返回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工作,从而加剧了我国企业的技术依赖性和产业空心化。

  其次,中国企业大量的逆向技术扩散严重。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设立,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中方大量高级科技人才,并且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挖掘人才和技术,这实际上是我国国有企业或科研院所向跨国公司免费扩散技术,从而导致我国企业的逆向技术扩散问题。如果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不解决产权体制和科研机制问题,这种逆向的技术扩散还会愈演愈烈。这样,我们“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不但没有换得技术,甚至连自己的技术都在合作中丧失。

  第三,跨国公司更多地涉入我国的技术开发领域,会导致我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产生依附关系,从而丧失自主增长的一些基本条件。

  跨国公司独立研发机构的设立,可以进一步提高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这样,由于技术吸收能力与技术转移发生的国家不处在同一层面,造成技术转化、吸收方面的困难,即“技术接受方面的吸收能力差距”。这是一种需求方的“技术熟练程度的差距”。从技术差距二元论的观念来看,发展中国家国内技术储备越低,越难弥补所接受的技术和国内技术水平的差距;熟练程度上的差距越大,发展中国家受制于技术差距的危险就越大。这样,我国在技术开发与创新上就越有可能受制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技术开发的依附性会进一步加剧。

  第四,跨国公司采取技术锁定战略将抑制我国技术创新。

  跨国公司为了维持其在核心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地位,从最初的技术封锁、技术垄断,逐步发展出一整套设计精巧的技术锁定战略。所谓技术锁定战略,是指具有某项产品(或某种服务)技术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从与该产品有关的基础理论、战略规划、研究开发、产品构思、工艺设计、制造流程、管理技术、品质控制、物流配送、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中精巧设计一项或多项难以破解的障碍,使跨国公司能以最适宜的成本,获取其技术垄断的最大收益。技术锁定是跨国公司使用的一种更高级形式的技术产品效益外溢的补偿方式,其最终结果是加强东道国对跨国公司技术的依赖性。我国汽车业的发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最初的上海大众桑塔纳的国产化率难以超过95%大关,究其原因就在于国产化周期始终滞后于大众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桑塔纳普通型国产化率刚超过90%,大众又推出了桑塔纳2000型,国产化又得重新开始;当新车的国产化率刚刚达到85%时,大众又推出了新一代车型,以致我国的汽车工业陷入“引进、国产化、落后,再引进、再国产化、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总之,跨国公司逐利性本质决定了其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本质是满足其全球化战略的需求,充分利用世界各地资源,获得最大利益。同时,为了尽可能保持其技术垄断优势,还会通过技术内部转移、技术锁定战略等方式,减小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技术外溢效应。

  因此,我国产业技术的进步不能对其期望过高,只能在充分抓住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这一有利条件,在双方博弈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

  缺乏自主创新是最大安全隐患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认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是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最突出问题。这也是外商之所以能够通过技术垄断和价格歧视赚取“撇脂利润”、能够一次次成功实施技术封锁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但是,由于重引进、轻消化,重引进硬件、轻引进软件,以至造成“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长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字,2005年,美国申请国际专利45111宗,日本25145宗,德国15870宗,韩国4747宗,中国仅2425宗,在世界排名第10,这与我国经济总量和出口规模在全球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研发效率不高。去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不到1/4,设立研发机构的不到40%,拥有发明专利的不到1/10,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76%。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研发投入应当占销售收入的5%,低于3%就将被市场淘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

  据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连燕华介绍,在研究开发机构方面,我国企业内设的专职研究开发机构数量已连续八年减少,2003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数与1995年相比,已减少了近一半,拥有专职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已从1993年的63.4%下降为2003年的24.9%,首次低于25%。

  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过低,是制约企业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首要因素,也是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最大风险所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维护产业安全、规避市场风险的根本举措。

  作为政府,应出台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只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华为集团为例,去年技术研发投入达50多亿元,申请国际专利240多项,占我国申请国际专利的1/10,比美国思科集团申请的国际专利还多了20多项。去年华为销售额达到600多亿元,其中海外销售额达到60多亿美元,产品进入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于自主创新。

  北京机电院的启示

  火电在我国电力供应中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而要把煤炭转化为电力,就必须依靠汽轮机叶片的旋转来实现。由于汽轮机叶片的加工难度极高,长期以来,我国的火电厂只好花高价从国外进口加工设备。

  2002年,北京机电院高科技股份公司的五轴联动叶片加工中心一次通过验收,试车时加工的104片叶片中,合格产品达到100件,合格率超过96%。由于其质量和性能基本达到国际名牌产品的水平,而价格却不足1/3,再加上周到的售后服务,这种机床刚刚通过试车,便接到了订单——国内汽轮机三大生产厂家之一的东方汽轮机厂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从北京机电院采购五轴和四轴联动机床,成批应用于大型汽轮机叶片的生产,同时停止从国外进口五轴加工中心。2005年,该公司的五轴联动机床荣获全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北京机电院高科技股份公司之所以能够在许多高精尖领域不断获得突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公司历来十分重视技术研发,目前已积累了1000多项科研成果和一批专利技术。公司规定,每年拿出产品销售收入的8%~10%用于技术研发。近几年实际投入的比例都高于这个规定,尤其是近两年,研发投资都在三至五千万元”,公司总经理蒋自力介绍。

  关于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存在的阻碍和误区,蒋自力认为:国内企业缺乏长期的、持续的努力。技术的成长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蓄势待发的过程。忽冷忽热地或跟风式地搞技术研发,是资源的浪费,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该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有着明确的定位,即:做行业内细分市场的技术排头兵。因此,技术研发将遵循以下原则: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定位,重点开发国家需要的关键技术与装备;选择行业内中高端技术和新产品进行研发,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研发的课题,力争研发出的成果与市场直接对接,很快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尖子人才往往决定着一个研究机构、一支研究队伍的水平和实力。并购仅仅是影响产业安全的一个因素,作为企业来说,即便不被并购,如果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被挖走,同样影响技术安全。北京机电院高科技股份公司在制定明确的技术研发思路的同时,在防止人才流失方面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在工资结构中设计了学历工资、职称工资,此外还有科研成果奖、产业化提成……仅在2005年,他们就拿出93万元作为科技成果奖励。

  高崎,虽然只是大专毕业,但是他刻苦自学,实践经验丰富,实际水平很高,成为五轴联动机床这一“863”攻关项目的主设计师。蒋自力总经理说:“我们的薪资政策保持同行业领先,我们留住科研和管理骨干的关键是: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三者并重。”由于采取综合配套的人力资源政策,该院关键岗位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相当稳定。

  除了五轴联动机床,该公司还在高端环保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陆续开发出了大型医疗废物处理成套系统、工业危险废物处理成套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套系统。在全国各地建成一千余项固体垃圾处理设施。去年承接的上海医疗废物处理项目日处理量达72吨,是国内最大的医疗废物处理项目,综合采用了多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今年承接的新疆危险废物处理项目,是国内第一家省级危废中心,排放达到欧洲标准。这些项目的承建,标志着该公司在同行业的领军地位再次得到了巩固。

  北京机电院的成功经验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