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沸腾的油价:捆绑经济的绳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 09:01 新浪财经

  

沸腾的油价:捆绑经济的绳索

新浪专栏作者叶檀。(新浪财经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叶檀,女,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专攻政治史与经济史。从2000年左右走出书斋,到报社撰写经济类评论,迄今为止已在报刊杂志发表大量文章,偶尔在电视台财经频道客串点评经济新闻,也出版过历史方面的书籍。现为《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评论员,评论版主编。

  10月16日-10月22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叶檀。----编者按

沸腾的油价:捆绑经济的绳索     10月16日  星期一

  文/叶檀

  2006中国财经地图之一

  随着国际市场油价连创新低,日子最难过除了在年初看多油价认为今年将达到每桶100美元的国际基金,还有国内的石油巨头们和

石油价格的制订者,每次国际油价的下跌都成为对油价高涨与油企垄断的新一轮质问。

  对于并不擅长通过国际贸易买跌的中国石油巨头们而言,国际油价下跌并不会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而潜在的利益损害与形象损害却是实实在在的。在国际油价进入下降通道一个月之后,国内消费者已经愤怒于中国油价的坚挺和为高油价的任何辩护。

  消费者的愤怒是有理由的。他们承受了中国经济医疗、住房、教育等伪市场化的阵痛,导致生活成本呈几何级数上升,而另一方面,大多数劳动者的收不仅没有随着GDP与税收的上升幅度同步,并且还有下降的趋势,已经蔓延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

  也许有人会说,油价仅与有车族相关,这种看法大谬。事实上,石油等上游产品的增长已经迅速传递到下游制造领域,笔者走访的一家珠三角小家电制造企业原料成本上涨了20%以上。指望这些成本全部由中下游企业自行消化是不现实的,刚性成本迟早会传递到消费者的头上。

  石油企业的叫屈也并非是无理取闹。国内石油巨头的产品主要满足国内消费的需要,而中国的油价总体而言属于政府行政指导价格,因此,在炼油成本与成品油价之间确实出现倒挂,但综合考虑人民币汇率、人工费用、油质等各方面的因素,炼一吨油亏损400元当属夸大之辞。

  石油企业没有说的是,他们在炼油业务上虽然有巨额亏损,但在原油生产与零售与下游企业出售及沥青、化工原料等相关产品上却有不菲的收入,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三大石油巨头中报提供的巨额利润——中石油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06.8亿元,同比增长29.4%,再次蝉联香港最赚钱上市公司;中石化上半年净利润则达到206.79亿元,同比增长14.6%,超出市场预期;预计中海油上半年的入账将在154.9亿到163.6亿元,增长31%到38.3%。

  油价的背后不仅仅是炼油企业亏损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油价承载的巨大社会成本如何降低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培育市场化的油价生成体制与目前的石油行业的现状是格格不入,石油巨头们身兼二任:既是必须承担公益责任的大型中央国有企业,又必须保值增值,同时是上市公司,必须对投资者负责。如果价格不能随行就市,如果不能借行政之手巩固并且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就是对投资者最大的失职。

  在忠孝难以两全的情况下,石油巨头们虽然在公益企业的面纱下生活,却时时露出一切为了自身利益的马脚。

  近年来中国油价市场化进程起起落落,有一点却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在增值保值的业绩考核与上市公司创造利润的双重压力下,石油巨头不可能改变利益取向:上世纪90年代末,这些企业没有利用宝贵的资金去收购国外的低价油田,也没有在利用国际油价的低潮期——2002年油价大概每桶20美元,最低达每桶10美元——大量购油,反而发起了对国内加油站、炼油厂的收购大战,2005年,中石化决定以“治散战略”的名义收回民企控股的茂化实华,并且不顾经济学界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在提高原料价格遭到拒绝的情况下,单方面中止向茂化实华供货就是经典案例。

  从总体而言,尽管在成品油供应上实行了发改委制订的政府指导价,但其利益损失主要来自经营运作而不是成品油价格。2000年中石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发行了大约160亿股票,其价格之低无异于是拿我们最好的国有资产、国内的最佳资源向海外投资人低价出售,发行价格仅有每股1.6美元。国内的垄断利润如此轻松地分配给了海外投资人,毫不奇怪,巴菲特、BP等投资者成为最大的赢家。如股神巴菲特,中石油作为其最中意的两只“牛股”之一,其购入中石油的均价为每股1.68港元,倘若巴菲特手中23.39亿股中石油股票数量无变化,据估算,其账面利润已膨胀至143亿港元。而2004年,英国石油就已经从中石油股份的转让中获利85亿港元,同样崇尚投资价值理念持有8.4亿股中石油股份的邓普顿基金,也赚得不亦乐乎。如果给这里的巴菲特们的价值理念下个定义的话,无非就是搭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市场的最大的垄断资源。

  由于发行之后融资额太少,为此,2001年回到国内,以每股4.2美元的高价发行股票,当时美国市场上流通的石化股票的股价仅相当于这个价格的40%。如今新一轮回购行动与整体上市行动正在兴起,国内投资者买大单的时刻又将到来。中国的石油巨头成为世界公益公司,而不是理论上拥有产权的全体国民的公益性公司。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终于可以通过另类“暴利税”分享部分收益。从今年3月开始,我国对石油开采企业征收特别收益金,中石油今年上半年上缴103亿元,中石化缴了37亿元,中海油预计要缴20亿元左右。不过,与征收的收益金与红利相比,经济发展将要付出的隐性成本将无法估算。

  油价之所以动辄得咎,是因为在石油的发展路径上,有关决策层选择了一套内在逻辑相悖、永远无法弥合公众与市场、企业裂缝的做法,自己给自己套上了几道紧箍咒。

  上世纪90年代,不少民营企业进入加油站、石油批发、炼油、石油开采领域,但为了增强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了经济安全,有关部门决定统一全部资源,此后出台了一系列与竞争背道而驰的政策。

  1998年,两大石油集团组建;1999年5月,国家出台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权全部集中到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手中,幷禁止炼油厂直接向零售商销售成品油;2001年9月,相关政策规定,各地区新建加油站,统一由两大集团全资或控股建设,我国成品油的批发与零售环节逐渐被中石油、中石化掌控;2004年11月15日,国家商务部下发《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原则上允许国内民营石油企业进入批发领域,但要求具有30座加油站的规模,这样变相抬高门槛导致大批民营企业退出。

  垄断资源的结果是造成了巨大的风险。风险不仅在于上游资源性企业扼住了下游的咽喉,还包括中国石油企业一味做强而竞争力难以提升。

  应该承认,中国油企在国际合作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国际市场博弈上却龟缩不前,中国的原油期货市场之所以难以取得成功,买家垄断与行政价格更是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中国的石油企业或者大而言之中国的能源企业,如果长期不能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上获得一席之地,中国的经济安全如何保障?当一个行业其利润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时,不存在什么内在的节能激励,正相反,利润越多外在环境越宽松,企业越是缺乏以节能降低成本的忧患意识——中石油现有员工41.7万人。而全球最大的英国石油公司,2004年销售量是中石油4.2倍,但员工只有10.3万人;全球第二大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销售额是中石油的4倍,但其员工8.59万人。这只是国内石油巨头高成本的一个缩影。

  对于决策层而言,也被自设的陷阱所困。一方面,要实行市场化的油品定价机制,但不管是国际油价上涨或者下降,永远找不到合适的接轨时机;另一方面,由于行垄断的客观存在,使得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成为价格上涨的同义词而遭到社会的反对;最后,管制链条无限延长,从补贴炼油企业到公益性行业,这既使得管制成本增加,也使得油品均衡价格的形成遥遥无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