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民间学者王炼利:市场与公共产品的界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 14:28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兆琼 张晓辉 上海报道

  或许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但是她的犀利并不空洞;或许她惹怒了一些既得利益者,但是她始终站在普通大众的立场上;或许她的批判太多,但那却是因为她赤热之心。

  1998年,王炼利就给当时的建设部部长写信陈述政府土地征用时的种种问题;她指出房地产的根本问题是地方政府利益和房产商的共谋;她并不反对某些地区的房价走高,但她反对高价房占据了过多的土地资源;她并不认为房价持续走高是市场经济的结果,而是政府过多利益搀杂其中;她甚至不认为房价是房地产行业的根本问题,而是政府如何来保障普通老百姓的问题。

  近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的调控,给上海的房地产形势蒙上了阴影。投资人在警惕上海房产泡沫的同时,更多的人在反思从2001年开始迅猛发展的上海的房地产行业,包括土地征用、

房价飙升、政府的权力寻租行为,这一切的症结所在是什么?而目前的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又能够解决什么?

  就以上问题,本报采访了上海的民间学者王炼利。

  问:中央近期对上海地产进行调研,您感觉目前上海地产处于什么样的一个形势呢?

  王:最近上海的一系列事件对上海甚至整个华东地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老百姓现在最敏感的也就是房价。老百姓走入了一个误区,拼命想房价降下来,其实中国房地产的问题不在房价上。

  一开始中央98年23号文件里面规定的:低收入者用廉租房;中低收入者用

经济适用房;高收入者,才是买商品房。这个精神我觉得是正确的,应该把它坚持贯彻下去。

  后来就没有贯彻下去,因为房地产这个行业,渗透了太多官员的利益,各级大大小小官员的利益。因为政府能够参与经营买卖的,惟一的只有土地。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而你又把中低收入者全部推向市场的话,那么这些人就必定没有办法买到房子,因为商品房是遵循市场规律的。

  所以,我觉得政府需要负起责任来,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如新加坡,针对低收入者免地价,然后再打八折;又如美国这样高度市场化的国家,都不敢把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大规模地推向市场。

  美国战后1945年的时候,住房私有率是40%多,到1965年才到63%,再过25年,才到65%。

  问:土地增值税被提上议程,像万科这样土地储备很大的公司,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上海来说,如果房地产萧条,那么直接影响的就是财政,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房地产这么大宗的税收,政府为什么要放弃掉?这里面说明很多的问题,反过来我就要问你,政府官员和房地产是什么关系?

  问:您认为目前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平抑房价有用吗?

  答:起码一点,老百姓看到一个希望,他们还是把眼光盯在房价上。中低收入应该住什么房子里,已经没有这个概念了。上海老百姓觉得,我如果不买房,我就是没面子,现在的观念是这样的。很多人死要房子活受罪,现在又多是独生子女,有些是双房家庭倾其所有买了一套房子。这个消费观念是一个畸形的消费观。

  中央调控出来之后,很多老百姓要求退房,观望气氛也很明显。

  住房可以是商品,但住房这个商品的消费一定要分层次,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就是不能完全市场化,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承担责任更是人民政府的天职。

  问:一些房产商和投资者认为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应该跟纽约等城市相媲美,这种论调认为,上海房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不会因为一些其它事件而左右。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普通老百姓的房子不应该推向市场。上海这样的城市,房价是应该上去的,我从来没有说上海的房价不应该上去这样的话。高档房上海也应该有,只是它们不能占用太多的土地,因为土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城市居民的根本利益不在房价高还是房价低上,而是在于绝大多数中低收入百姓到底应该以什么形式解决住房!

  问:最近有些媒体表示要求公布上海房屋成本。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答:我们不需要房产商公布房价,建安成本是差不多的,比如上海,就是1400元左右,没有太大的区别,重要的是地价的区别。

  2004年的第一次经济普查,上海的利润占据全国的34%,广州是19%,两个城市就占据了全国的50%之上。

  所以,上海关于土地增值税,就全部不收了,因为这里面可以有很多的暗箱操作。

  公布全部成本不现实的,公布部分成本又毫无意义。卢湾区的一些新盘,2005年的时候是1.3万,现在是3万多,涨了一万七,你就可以从中算出利润了。

  问:每个城市的变迁,都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这是不是我们城市改造的一个必然?

  答:像美国,私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于原住民的拆迁,这是很不得了的一件事情。政府没有理由把老百姓从原来的土地上赶跑,老百姓在土地上是有居住权的。美国也有这样的情况,曾经有过一项调查,迁出的那部分居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我们要看实质性的问题,居住权得到保障了,有没有产权都是另一回事。

  谈到杭州,我对杭州非常熟悉,前年我到杭州,感到非常伤心,杭州变了,我对西湖有种陌生感。西湖湖滨那边,都成为了沿湖

别墅的私家花园,都成为商业性地产了。

  上海也一样,新天地拆迁的时候,一个黑衣黑裤的老妇站在门前,标题就是她的新天地在哪里?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