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体系性监督才是真正的循环监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 10:42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本报10月11日1版

  “审计”审计署:财政部监察部新任务

  国家审计署将请财政部和监察部组成专业监察部门,每年定期对全国审计机关进行“审计”。这令人振奋。“引狼入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表明了审计署自身追求清廉的决心,其价值更在于催人进入更深一层的思考——国家怎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循环监督体系。

  早年,最高检察院反贪局出了腐败事件,便有人提出,检察院监督公安和法院,那么谁来监督它呢?监督机制的灵魂在于循环,要形成一个圈。问题在于这个圈的结构,它们要相互支撑、对立、制约,而不是相互勾连和配合。

  这既是技术问题,也是体系问题。重点在于体系的完整和规模。规模小了,在小范围内形成相互监督,形成一个小圈,但因为个人寻求利益的天性,圈里的人会一点点向中间靠拢,结果就会慢慢发展成一个小黑点,腐败就生成了。规模再大一点,圈的形状又出现了,但最后还是会变成一个黑团。不过,事情总有量变到质变的一刻。当体系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因为利益自身的冲突和要求,体系内部的成员就会认识到,真正的监督制约比相互勾结更有利于利益的实现。这时候,制度就稳定下来了。

  这里还必须改变一个错误认识,就是期望通过监督机制彻底阻断腐败现象的发生。事实上,监督本身是为了对抗人类天性中的弱点而产生的,它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代价。因此也要考虑一个性价比的问题。只要它在防止减轻腐败方面的收益大过它自身的消耗就行了,对于

审计署这一政府内部监督机构来说,人们期望值不能太高。

  现在,审计署开始引入外部监督,从政府内部,扩大到政府外部,这是监督体系的扩大,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开始,也可以期待它有可能更进一步地发展、生成,最终会形成一个理想的社会组织体系。(邵崂/北京)

  加强定向增发的监管力度

  见本报10月11日9版

  全流通“登基”:证监会拟推4施政纲领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本是资本市场里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投资者却对它存有恐惧心理。定向增发是指上市公司以新发行一定数量的股份为对价,取得特定对象的资产的行为。按理说,这只是一种私募行为,是上市公司和特定对象两厢情愿的事。但定向增发却可以使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资产质量、每股收益和

股票价格等发生变化,进而对原有股东(尤其是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定向增发就是全体股东和特定对象之间的事了。

  在

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无须关心公司市值,所以,很多情况下,定向增发变成了大股东圈钱的工具。而到了全流通时代,原有的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这无疑会使投资者对定向增发的看法发生改变。但果真如此么?

  在A股市场里,有相当大一部分企业尤其是国企,在改制时已经将资产质量相对较高的部分装进上市公司,其他资产则留在了母公司。而且,定向增发还要防范诸如特定对象有意打压股价或其取得控股权之后掏空上市公司等行为。这些都将使定向增发变得前景难料,即便是在全流通时代。

  而证监会在全流通时代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在简化定向增发程序的同时,要求发行人报送公司基本情况、投资情况、新项目情况以及新战略投资股东情况。这无疑会对那些仍企图借定向增发浑水摸鱼的上市公司以巨大的杀伤力。(杨善华/北京)

  环保项目审批要防止寻租

  见本报10月11日5版

  资源大省可以做得更好

  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一些外资以及地方政府,数字化的统计数据垄断了他们的头脑,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支柱产业,以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三产业,在一些资源丰富的地方迟迟未见发展。现在,能源大省已经启动的自我转型,可以看作是对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节能型社会的一种具体落实,而且目前也有了一些具体的思路,如延长产业链(陕西榆林)、确定支柱产业(内蒙古)等等。

  这都是积极的解决方案,不过其中仍需注意的几点是,一是地方政府在对本地经济发展进行规划,使用必要的行政手段时,尤其是在一些与环保相关的项目审批收紧时,更应该防止寻租行为(审批项目收紧可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使得在寻租中占优者制胜)。二是尽管一些地方定位为能源大省,肩负着某种国家战略的使命,也不能以牺牲该地民众的应有的福利,如政府应该为当地民众提供起码的公共服务设施,还应该大力发展当地的第三产业,等等。要防止可怕的“资源诅咒”(也称荷兰病),就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很可能会因为资源丰富而放弃发展当地的支柱产业、教育、医疗等等。(章民/西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