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周炳林:以国内外价格水平的变化重思汇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 10:24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炳林

  汇率机制作为国际价格机制的部分,如果说必须调整,那么,必须要说明现时的汇率扭曲国际间合理的价格。对于这种扭曲,一种重要的判别标准便是,名义币值之比是否偏离了购买力平价意义上的币值之比。目前人民币汇率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也正是这一点,即人们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了,很多数量研究还试图精确地计算低估的水平,尽管说法不一,但其中一个貌似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人民币被低估了约20%。

  不久前,美国参议员舒默等刚刚放弃“对华汇率报复案”,短期升值压力似乎有所消退,但是,所谓的“20%”的汇率扭曲却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理阴影,始终影响着整个外汇市场的稳定,这个简单数字产生的影响之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常常容易认为只有名义升值20%才能消除这种扭曲。但是,这种认识可能是错误的。

  真正的升值压力总存在于实际汇率中,而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和国内外价格水平相关。名义汇率调整的思路仅仅是实际汇率调整办法中的一种,就一个被低估的货币而言,如果说名义汇率升值,可以使名义汇率朝着购买力平价的方向调整,那么国内外相对物价水平的变化便提示着必须重新认识币值被低估的幅度。

  从目前情况看,不管那些人民币被低估约20%的研究是否接近实际,这些数量研究所进行的时间非常值得我们注意,这些研究发表的时间多数为2004年,用的是2003年以前的数据,而相对于瞬息变化的名义汇率和国内外价格,这实在是一个老掉牙的估算。即使当时的估算基本正确,2004年以来国内外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也在不断地修正着人民币被低估的程度。两年多来,这种变化是显著的。

  由于统计口径问题,CPI已难以反映物价水平,可用另一较为全面的物价指数——GDP缩减指数来考察国内外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该指数在中国2004年、2005年、2006年1季度、2006年2季度分别为7.6%,4.1%,3.9%,3.4%,如果以2004年初的物价水平为100,那么目前的水平则已上涨至约114-115,两年半下来,总体的价格水平可能已经涨了14%-15%;同理计算,美国2004年以来物价上涨稍快,但在两年半时间里也仅上涨约7%;而尚有通缩阴影的日本和欧盟此一数字则更低,分别约为1%和3%。综合地看,2004年至今,国内物价水平的上升可能已经超过国外10个百分点。

  简单地说,在中国,钱正在较快地变得越不“值钱”,而在美日欧,钱变得不“值钱”的速度要慢得多。而这“一快一慢”恰恰消解着在

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水平。可见,去年汇改以来约4.5%的名义币值上升,只不过是让名义汇率更加接近购买力平价;而国内外物价对比的调整,则正在以更快的速度使购买力平价更加接近名义汇率。

  实际上,在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所谓“操控汇率”以维持国家的竞争力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某国币值的低估常常会伴随着国内较快的通货膨胀,而货币高估的一方则一般会有较低通货膨胀的好处。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地区珍视联系汇率制度而维持原有的港元兑美元汇率,在东南亚、拉美等一些国家货币大幅贬值的情况下,港元被迅速高估,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对于他们之间的竞争力影响很快被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所消解,危机后,香港没有经历东南亚、拉美等经历过的高通货膨胀,两相抵消,大家真正用于竞争的实际汇率几乎不变。

  总而言之,两年半以来,一方面,人民币名义汇率在朝购买力平价靠拢,一方面,购买力平价也在朝名义汇率靠拢,这两种靠拢的合力可能已经达到了约15%,所以,目前人民币币值低估的幅度应该已有较大的下降。而考虑到已经出台的

出口退税率大幅降低,以及未来国内物价可能还会高于国外一段时间,下一步名义汇率如何调整,已需着重考虑避免矫枉过正的问题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