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大学的失败宣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 10:03 《新青年·权衡》杂志

  为了千百万饱受煎熬的中国家庭,是彻底反思和改革大学教育体制的时候了

  □ 黄 唯 青年学者

  九月秋高气爽,又是莘莘学子重返校园的季节。大学,曾是千百万中国家庭寄托梦想的地方。而今看来,考上大学的学子,并不是这个社会的幸运儿。

  近年来,关于学生考取大学,但家长却无力负担学费,以至酿成自杀悲剧的报道层出不穷。即使上完大学,大学生找工作难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如此,我们还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现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不学无术,学习能力又差,丝毫不值得同情。大学生曾被誉为“天之骄子”,今天沦落到如此地步,究竟是什么原因?

  考察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可以发现,大学教育的进入、进行和完成过程,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大学教育与大学生体现出的种种问题,是有内在联系的。但无论如何,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而仅仅从表征上来判断,中国的大学教育,可以用“失败”两个字来概括。

  入学:对“考试机器”的挑选

  中国目前的高考制度,形式类似于古代的科举,而效果甚至不如科举。因为科举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选拔出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而高考的所谓“区分度”,则完全是个谎言。

  首先是地区的分数差异。例如北京上海两地学生,同等学力考上北大清华的几率比很多省份高出几十倍。背后的原因无需多言。

  其次,分数本身也有很多问题。举例说,这些年的“高考

状元”,无论文理,女生占多数。中国的高考,十分青睐女性,因为女生肯“学”,肯做题。同时,有些人天生擅长应对“题海战术”考试,高考实际上选拔的是这些人。而有的人,天生厌恶这种考试,要么被高考挡在大学校门之外;要么在父母的威逼或苦劝之下,改变自己的个性。

  高考制度的存在,不仅仅扼杀了青少年最宝贵的时光、个性成长的黄金阶段;也不仅仅是那些堆积成山的题海造就了一张张憔悴的面孔;在棍棒和社会舆论重压之下出现大批“小老头”。更要命的是,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对自己将来的道路一无所知,对个人的特长和爱好完全不了解;学习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而且还习惯了被动的学习。

  更可悲的是,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仅仅有字面上的理解。他们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仅仅是听说“这专业吃香”,或者遵从父母之命。

  为了文凭而读书

  到了大学,大部分学校令人惊讶地承袭着高中那种“题海、背诵、考试抓人”的传统。我曾经问一个老师,在计算机大行其道的时代,有什么必要去记忆七八个参数、一堆根号的公式?答曰:教案里就这么要求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有自我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多是课本的传声筒罢了。

  更糟糕的是,在此种高压学习环境下,学一门扔一门忘一门。因为没有兴趣和实际需要做支撑,强灌的东西在大脑中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大学四年,到底使学生得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培养了多少技能?以我大学所在的自动化专业为例,从头到尾基本都是充斥着公式和符号的一门门可怕的课程;而实习加起来不到半年时间。最后仅仅是为拿文凭在读书。

  我的姐姐在美国读教育学博士时,曾与我谈起中美教育的不同:美国的大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思考、敢于质疑;鼓励自由式讨论和头脑风暴;所以她到美国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从“乖孩子”变为一个经常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而中国的教育却似乎在努力培养“好孩子”,用一页页的标准答案造就了一个个没有自己观点、缺乏思考能力的“标准零件”。

  教学内容:陈旧与晦涩

  中国本土的大学教科书,大多逻辑不清、结构混乱、叙述晦涩、实例奇缺,充斥着抄袭来的公式和陈词滥调;而国外的原版教材,往往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描述生动,并且有大量生动的实例。

  以我大学的自动化专业而言,后来大量碰到的计算机控制、伺服马达、气动控制等,在大学教材里最多是一笔带过;而极少使用的齿轮方面的内容,却占了大量的学时。很多科目的教材都存在本末倒置、和现实应用技术严重脱离的现象。

  另外,中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不知是出于利益驱动还是攀比心理,你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流行上什么。每所大学必备“机械系”、“计算机系”、“管理系”,然后大肆招生,不管自己有无这方面的实力,社会对这类人才实际需求如何。招生和就业完全脱节,完全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学生毕业后往“市场”一推,再也没有学校的事。

  在美国,没有教育部,一切由学校自主规划。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名人多,这个学校就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学生说白了就是学校的“产品”,生产什么产品,怎么推销产品都是学校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在中国,前者是“教育部”的事,后者成了学生的事。

  等级分明,学风败坏

  中国的“重点大学”和“非重点”之间永远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重点大学之间也泾渭分明。差一点的大学,必然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师资,也就无法发展壮大;好点的大学,就自恃兵强马壮,不思进取,吃老本过日子。

  大学生之间存在类似印度种姓制度的观念:名牌大学学生就是婆罗门,靠嘴(当领导)吃饭;重点大学学生就是刹弟利,靠手(技术)吃饭;一般大学学生就是吠舍,靠腿(勤快)吃饭。在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也想当然的用这一思路指导招聘工作,压制了很多真正的人才。

  大学很大程度像国企。国企的弊端,大学一个不少。学术上舞弊、造假,骗取国家研究经费;近亲繁殖,搞学术垄断;剽窃学术成果,走捷径,不愿花工夫做研究。有些情况甚至比国企还恶劣,一部分大学里的知识分子正在以自由落体的速度堕落。看看最近一连串的造假案、学术腐败案,不知消耗了多少社会资源,也浪费着莘莘学子的宝贵青春。

  大学毕业:“十年寒窗无人问”

  从1997年开始,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日益艰难。在2002年的深圳招聘会上,曾出现了10万大学生竞争1.5万个职位的局面。这种“知识型”劳力过剩的状况已延续了好几年,近年则更加严峻。不少大学毕业生只好继续考研究生,高校里将这种现象戏称为“就业问题缓期三年执行”。

  由于找工作难,大学生的“市场价格”也不断下降。2006年7月,由共青团中央、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进行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2006年毕业的本科生中,有66.1%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人民币1000元到2000元之间的低水准,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

  大学就业难还形成了“啃老族”和“校漂”现象,前者指没有就业能力,依靠父母过活的年轻人;后者指活动在校园内,居住在校外的出租屋,考不上研究生又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根据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10所重点和普通高校110个毕业班所作的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以此数字推算,大学毕业后还继续“漂”在学校的人,保守估计已达到几十万人。

  此情此景,夫复何言。我相信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大学生现在的状况,学校和社会要负主要责任。国家的未来寄托在青年人身上。为了国家的兴旺、社会的和谐,以及千千万万饱受煎熬的中国家庭,是彻底反思和改革大学教育体制的时候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