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揭破大学收费黑箱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 09:57 《新青年·权衡》杂志
要解决大学高收费、国家高支出问题,只有一个思路,那就是公开透明 □ 信力建 广东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 中国大学收费,已成为老百姓背不起的“大山”。1988 年以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免费的午餐”。1989年,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当时的收费也只是象征性地只收200元,但却是高等教育收费改革迈出的第一步。至此以后,高校收费就开始了节节攀升之旅。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子涨过了2000元,老百姓开始叫苦;2000年的收费标准猛涨,普遍在1999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5%左右,有些地区高达20%,学费涨过4000元,更多的民众叫苦不迭。 据统计,1995年至2004年,全国高校生年人均学费从800元左右上涨到了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也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1200元;再加上基本生活费开支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万元以上,4年大学需要4万多元。 相比而言,1996年大学收费试行并轨时,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够当时的2000多元/学年的学费。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而农村居民收入仅为2210元,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一个城镇居民一年的收入只够一个学生一年的学费,农村居民则要二至三人的年收入才够。2000年学费猛涨,居民的教育负担更是加重。 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收费顺理成章地成为老百姓难以攀越的“三座大山”(另外两座是住房和医疗)之一。 教育投入迷雾重重 高校学费猛涨的同时,国家的投入并没有减少。按今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口径,理工科人均培养费用一年约1.5万元,文科每年约1.2万元至1.3万元。换言之,国家每招一个大学生,除去他每年交的学费,国家至少每年要在他身上投入7000到10000元—这一来,2000万在校生每年就需用去起码1800个亿。 也有人说其实远不止这个数字。去年8月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就说,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至少要4万到5万元。照此计算,则国家每年用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就成了7000亿到90000亿。还有权威机构测算,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只需要7000-8000元。如此,则国家只需要在每个大学生身上投资2000-3000元,一共也就400到500个亿。 面对这些纷乱的数字,我们局外人也许永远搞不清究竟哪个是财政拨款,哪个是真正落实到学生人头上;有多少交了学费打了水漂,又有多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私人腰包成为灰色乃至黑色收入⋯⋯总之,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在高等教育上花了大钱,这笔开支已成为国家财政一笔不小的负担。 国家对大学教育没少投入,另一方面百姓叫苦不迭,原因何在?我认为原因有两个: 一是黑箱操作。如上面在分析为什么我们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会有那么多相差几乎十倍的数字时指出的那样:国家的财政拨款在达到学生头上时,已经被太多的“看不见的手”从中收取“买路钱”,成为小集团的部门利益。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那些“肥”了的大学及教育管理部门的豪华轿车、出国、各种津贴、奖金等等,就可一目了然。他们一方面截留国家财政拨款,化公为私;另一方面又大叫经费不足,肆意涨价,使得高校收费额度如雨后春笋节节攀升。 二是冗员太多。因为高校管理部门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也因此成了各类寄生人员的养生之地。大学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领导一礼堂、科级领导一操场。”再加上工青妇组织,形形色色的人员都要吃要喝还要玩,除了截留原本该用到学生头上的费用,当然就只有在“教育产业化”的名义下向学生家长勒索他们实际上已不堪重负的学杂费了。 还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大学教育主管部门与一般民众之间的地位不对称,百姓对此无计可施。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权威太大、太厉害,因而它在学费问题上也就用不着考虑什么涨价听证会。另一方面,对诸如高校培养成本究竟多大、国家拨款究竟有多少真正落实到了学生头上这类本该让学生及学生家长知道的信息,教育行政部门严密控制。百姓对此无可奈何,毕竟大学谁都想上,是改变身份和“脱贫致富”的唯一寄托。 大学收费必须“弃暗投明” 要解决大学高收费、国家高支出问题,只有一个思路,那就是公开透明。这有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成本核算必须透明。现在,高校培养一个大学生每年究竟需要多少钱,国家又到底拨了多少钱,最后落在每个大学生头上的又到底是多少钱,这些原本对消费者应该完全公开的数字,却居然成了一笔谁也算不清说不明的糊涂帐。于是只好由教育官员一会儿一万,一会儿两万,一会儿三万四万的变来变去。这种培养成本上的不透明与糊涂帐,直接成为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和吞噬民众血汗的巨蟒。 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较真到底,如果进行严格而又透明的成本核算,很多见不得光的花销就暴了光,各种挥霍浪费,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就会公之于众。这样的后果当然是某些人不愿意看到的,想清楚了这一点,让大学生培养成本糊涂十年并继续糊涂下去也就不难理解了。 培养一名大学生到底需要多高成本—大学乱收费的症结所在—应当有权威的政府机构的公正测算。而且大学收费标准要履行严格的听证程序,必须保证大学收费与国民收入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应当由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等制衡机构对高校收费标准问题,予以重新审议、评判。决不能继续听任大学成为内部控制人的赚钱机器。为此,建议国家尽早举行有审计署参加的大学收费听证会,明确收费标准制定的原则和培养成本计算的依据,最终实现公平的收费制度。 另一层含义是:将对大学生的暗补改为明补。我们姑且认为国家每年财政拨款到每个大学生头上培养费用是一万元,这样,每年花在高等教育上的财政就是2000亿。现在,为了公平透明的消费,我们可以考虑不要将这笔钱划到黑幕重重的高校行政手中,而是将其直接划分到每个大学生帐户上。然后,学校公布自己的各项经过物价审计部门审核的各项收费,由学生自由选择,自主买单,放心消费。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真正落实到实处;杜绝教育行政部门居中雁过拔毛上下其手的可能;同时,也为高校的公平竞争提供平台—高校为了自己的生源,会主动精简人员,降低成本,吸引学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其全身,着一子而改其全局”! 总之,只要我们能认清高等教育在目前中国社会的性质地位,同时在“透明”两个字上做足文章,则困扰整个社会的高校收费问题应该有尘埃落定的一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