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石敬涛:中国企业位居最有可能行贿前三甲的警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 08:38 燕赵都市报

  在一个名为“透明国际”的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行贿指数”调查报告中,印度、中国和俄罗斯企业包揽“最有可能行贿”的前三甲,瑞士则被评为最不可能行贿的国家。这一排名针对的是世界上30个最大的出口国和地区,它们的出口额占全世界出口额的80%。(《环球时报》10月9日)

  应该说,这是一个让国人感到尴尬的“名列前茅”。虽然就如同报道所说,透明国际的数据里有很多主观成分,对于它的排名并不必太过认真。但是,对于这个“名列前茅”,我们需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气度与雅量,应该理性看待“透明国际”的这份“行贿指数”调查报告。毕竟,这种理性自省,对于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扭转国际舆论对我国商务环境的不利评论状况,也大有裨益。

  勇于面对现实,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积极的向上之动力。客观看,在商业交易中给予“回扣”以获取交易机会,在中国已得到普遍的默认。而今年年初以来的“商业贿赂”治理行动,就是一个体现。这一方面显示了政府对于商业行贿行为的治理决心,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我国商业行贿行为的泛滥程度触目惊心。

  比如,来自

商务部的统计表明,在全国药品行业,仅药品回扣一项,每年就侵吞国家资产约7.72亿元,约占全国医药行业全年税收收入的16%。而在医疗、电信、金融、建筑等行业和领域内,以回扣、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为载体的“行贿”行为,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潜规则。

  这种潜规则,一方面不但使中国企业随波逐流,而且环境的“熏陶”也使一些国外企业在中国也难以洁身自好。自去年以来,从“朗讯风波”,到“张恩照事件”,再到最近的德普“回扣门”,数家跨国公司因在中国行贿而东窗事发,并频频受到本国反腐败法的制裁;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到外国后,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背景,加上残酷的商业竞争环境以及自身对资源的需求,导致一些公司在从事商业活动时也不惜手段。比如UT斯达康、华为等知名中国企业,都曾身陷海外行贿风波。这里面可能有同行企业的暗算,但更多的也是自己有“小辫子”被竞争对手抓住。

  如果任由这种潜规则的盛行,再有更多的企业在海外因为行贿而东窗事发,那不但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持续发展和长久

竞争力,不利于国际舆论对于我国商务环境的评论,并进而影响国际形象。国际经验显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期”,即保持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出现所谓的“拉美现象”,像拉美的几个国家在达到3000美元之后,不能上升,反而上下震荡。造成拉美国家如此状况的正是腐化的商业风气,权钱交易的商业贿赂潜规则。

  因此,对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不久的中国来说,是进入“黄金发展期”还是进入“拉美陷阱”,显然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所以,对于“行贿指数”位居世界第二的“警示”,且不可等闲视之。笔者认为,应该借当前正在开展的商业贿赂治理,掀起一场针对企业贿赂的“扒粪运动”,并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建构,营造一个良性、健康的市场经济氛围和制度环境,使大多数企业不再“最有可能行贿”。

  石敬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