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改革不再摸着石头过河 让多数人都享受发展成果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 08:00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杨锋磊 北京报道 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人们希望知道此次会议将如何引导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未来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 记者:对于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国内外各界高度关注。你认为这次会议将取得哪些历史性的突破? 竹立家:此次全会就是要以报告和文件的形式把和谐社会变成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十六届二、三、四、五中全会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等等理念的提出,使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框架逐渐清晰。六中全会可以说是对十六大以来几次全会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进行概括、总结、提高,形成了我们党未来二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总的发展目标。 这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党第一次比较明确地形成了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定位。可以说,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发展路径的中国发展模式已然成形。 记者: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制定一系列具体规划。这将给整个中国经济和社会乃至政府决策带来怎样的变化? 竹立家: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带来的最大变化将是未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导向进一步明确。可以得出这么一个基本判断:我们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期间我们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而随着我们对现实的总结、对国际形势判断的不断深入,现在我们的战略发展已基本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非常清楚,这是最大的变化。也就是说,随着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确立,意味着我们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已经结束了,我们已经趟过河,走上了目标明确的大道。 从1905年清政府派出5个大臣出国考察日本和欧洲宪政,到1911年辛亥革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中国通过100年的摸索,我们在发展政治民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方面有了系统的认识,可以说在新的世纪之初,我们完成了这样一个标志性的转折。原来是在挨打后被迫向别人学习,而现在发展很明确,自主发展能力很强。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我们的战略目标非常主动,非常明确。 从2002年到2006年期间,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财政收入、进出口额、人均GDP都实现了翻番。在物质基础不断丰富的同时,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对未来发展的目标做了非常明晰的判断。 记者:如果说中国未来的发展脉络已经非常清晰,那么应该如何描述这样的脉络?如何在这样的脉络下构建和谐社会? 竹立家:这个模式的发展脉络是比较清楚的,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认识和国际形势的判断,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总概括。 从历次党代会来看,有两个路径非常清楚,构建和谐社会要有两个制度体系的支持,一是民主参与体制。和谐社会是要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度支持尤为重要。要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民主参与就是我们未来要下大力气建立的制度体系,要让老百姓在关系国家、民族和自己生活等方面的决策时有发言权,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和我党追求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可以预料在六中全会上建立民主参与的制度体系至关重要。二是社会公平制度。社会主义讲求人人平等,消灭贫富差距,就要建立起社会公平制度体系。 这两种制度体系是未来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方面总的指导思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和农民工工资要和GDP增长速度相符合。特别是农民工工资,从1993年到2005年12年间仅仅增长了68元,增长速度太慢。再者就是社会福利保障,公共财政预算的分配导向,要扩大公共服务的提供范围,让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