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为什么中国一逢宏观调控 就会出现孙宏斌严介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 02:08 第一财经日报

  时卫干

  最近,一直以来风头最劲的两个商界名人相继碰到麻烦:一个是顺驰老板孙宏斌,一个是太平洋建设集团老板严介和。

  太平洋做的是工程建设和企业并购,顺驰做的是房地产。两家企业在2003年之前几乎都默默无闻,而2003年之后,几乎同时开始了强烈的全国扩张运动。

  孙宏斌和严介和还有一个共同点不能忽视:两个人的企业都在急速扩张,资金链一环扣一环,只要其中一环出了问题,都会给整个企业带来风险。孙宏斌的运营模式已经广为人知:天价拿地后在还款上做文章,想方设法拖延土地出让金和供应商货款。而严介和的资金链风险,比孙宏斌的还大。

  太平洋建设集团一直以BT模式生存于市场,即带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后再移交业主,由业主分期还款。例如,假设太平洋集团为某

城市建设一个耗资1亿元的某项目,市政府有关部门只需付30%左右的首付款,其余款项可按工程进度逐年支付。一般而言,地方政府会为该项目提供支付担保。如果严介和仅立足于他所独创的BT项目建设模式的话,也许今天至少资金链不会如此紧张。

  但是,严介和的真正用意是通过为欠发达地区搞BT建设,并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能够以“零成本”、“零竞争”方式收购当地国有企业,由其重组后,或经营或出售而获利。

  严介和其实从1996年就开始在欠发达的江苏苏北地区搞BT模式,在那里他只是闷声发财。严介和想通过低价收购国企并重组的方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相比于前一种赚钱方式,后一种似乎要轻松得多,而且速度要快得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严介和正是在收购国企上面栽了大跟斗。严介和收购欠发达地区国企有“四不”:很少或根本不进场尽职调查、不管各自所处行业相差多么悬殊、不需要提供收购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加之严介和缺乏收购成功最为关键的人才和整合能力,其收购与整合当地国企的成功概率很低。但是,收购的一个负面后果是:要整合这些企业,严介和需要投入太平洋集团的大量资金,一旦这些资金不能很快产生现金流,出现危机也就在所难免。

  讨论严介和的个人命运并不是本文的目标。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一逢

宏观调控,就会出现孙宏斌、严介和这样的案例?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有些企业家过于冒进,太高估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整合能力,总是相信自有克服危机的能力,这种企业一旦扩张过快,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其二,地方政府难辞其咎。考核政府官员的业绩是GDP,为了GDP、为了城市建设,没钱的地方政府只好向严介和让步,由其独家重组当地国企,但这种模式鲜有成功案例。

  令人担忧的是,严介和这些年左突右冲,其BT+低价收购当地国企的模式,已经向西至四川、云南,北至东北、内蒙,南至海南、广西,中至河南、陕西等省市的二线城市推广,其最终的影响有多大尚不明确,这些交易如何收场亦不明确。另外,中国还有那么多的欠发达地区,我们怎么防止第二个严介和模式出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