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讳言环境折射畸形发展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 02:40 中华工商时报

  □梁思奇 李倩

  记者近日在云南、广西等地采访生态环境问题,多次约访林业部门负责人,却遭搪塞回绝;一些地方发现国宝级珍稀野生动物,本是彰显生态环境的转好,有关领导却讳莫如深、不愿多谈。

  一位著名湿地专家透露,她参与3个自然保护区论证,尽管专家大部分认可,最后却遭到否决,原因是有领导担心设立保护区会使资源开发受影响。

  上述种种,据称都是因为生态环境问题“过于敏感”,把握不好会影响当地招商引资。

  无论对生态环境问题三缄其口,还是对设立自然保护区的“顾虑”,折射出以GDP论英雄的考评体系下,一些官员对环境保护的微妙心态。

  一个地方难得的生态资源,在一些官员眼里,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障碍;环保与经济发展,似乎成了难以调和的“鱼与熊掌”;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只有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甚至有官员直言,环保问题固然重要,但作为后发展地区,面临的主要是发展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条件保护环境。

  近年来,生态灾害和环境污染的事件频繁发生,

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污染、群众健康受到严重危害等情况,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以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当地群众生活质量下降为代价的GDP增长得不偿失。一位水利专家介绍,一个湖泊周边20年内建设了大量宾馆、度假村,获得20亿元的产出,却为湖泊污染投入了40亿元的治理费用,表面看创造了60亿元的GDP,实际上却是一种负增长。

  前不久甘肃徽县的铅污染事件,再一次敲响警钟:“先发展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路子,必将造成难以承受的生态灾难。

  一个地方,如果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生态环境破坏,老百姓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喝不到干净的水,吃不到安全的食品,这样的发展不仅不是“造福”,而是“贻害”。

  现在,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强烈,对破坏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相脱离的经济增长日益不满,这是群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也是他们要求加强环保的强烈呼声。各级政府应该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努力追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的

考核机制,把资源、环境成本纳入经济增长的考核指标,同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继续制造污染的地方严格问责;另一方面要让群众在发展评价上有更大的发言权,以甄别某些官员上报“带水”的政绩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