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金融开放有待突破胶着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 02:03 第一财经日报

  贺军

  中国的金融开放进行到现在,可谓是船到中流。一方面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渐次完成股改,然后境外上市;另一方面是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虽然从大方向来看,中国金融开放的趋势已确定,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具体的开放进程来看,国内金融开放实际上进入到“胶着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金融开放所引发的利益之争已到了实质性阶段,外资介入中国金融市场的进程开始受到观念阻碍。

  在现实中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广东发展银行(下称“广发行”)对外资出售股权就是一个典型。此前,花旗集团与其中国合作伙伴提出以人民币241亿元收购广发行85%股权,这一收购方案引起了各界广泛讨论。原因很简单,这意味着中国是否放松外资入股国内银行的限制比例。目前,中国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规定是:外资持股总共不能超过25%,单一外资股东持股不能超过20%。就在市场以为广发行的引资行动已尘埃落定之时,监管部门表示,广发行的外资收购“法无例外”,一下子将花旗财团的高价收购行动搁置起来。直到最近,在花旗财团调整方案,将持股比例下调到19.9%的外资持股上限,该收购案才再度推动。

  事实上,广发行案例中的问题远不止于单个银行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一类问题。金融改革和开放到了中流,实际上面临的已不是单个市场主体股东的态度问题,而是国内金融制度与文化环境问题。

  一些官方人士的态度,颇能代表当前面对金融开放时的复杂心情。中国

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曾表示:“外资银行将以其丰富的经验、优良的服务和卓越的管理给中资银行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冲击和挑战主要来自新技术、新产品、利润生成和盈利模式、体制、机构、观念、监管体制和监管思路等方面。类似的担心在国内决策部门之中,很容易引起共鸣。再加上一些国内企业和舆论的呼吁,这些担心进入决策层的“政策之窗”就不难理解。

  这种来自制度与文化层面的障碍,在日本的银行业改革过程中,也曾同样有过。1990年经济奇迹结束,日本大银行坏账惊人。日本长期信用银行(LTCB)因为高达500亿美元的坏账而引发日本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最终,长银出售给了R ipplewood 私募基金。该基金邀请前花旗银行日本分行行长八城政基担任CEO,并改名为新生银行。结果在2003年,日本七大银行核销了5.6万亿日元的坏账,亏损4.6万亿日元,新生银行是唯一一家赚钱的,净利润为530亿日元。

  不过,当新生银行清理账簿上的贷款时,引发了日本政治争论,日本金融厅与之关系不断紧张。新生银行拒绝豁免崇光百货的债务,崇光原本想将贷款转给政府。崇光随后破产。它还带头对日本最大抵押贷款业者信贷公司破产清算。政客和新闻界开始检讨政府和新生银行签订的保险协议,声讨其“丧权辱国”。不过,八城政基最终还是冲破了重重阻力,达到了改变银行业的体制及观念的目标,他为此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和苛责。

  新生银行的案例显示,当金融开放到一定程度后,面对不仅是市场开放的冲击,更多的是对文化、观念和制度的冲击。中国金融业能否在对外开放中获得“新生”,能否尽快度过胶着期,将有赖于决策者对于市场开放的最后抉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